三个作家的坦白局:百万版税、阶层跃迁、创作自由与女性困境

这期节目上线当周,正好赶上 2023 年的上海书展。作为一个喜欢逛书店和书展的人,我决定做一期节目,就聊聊书籍创作和作家生活相关的话题。

我邀请到了两位认识不久的作家(恰好又都是女性)朋友:一位是 @小野酱,是位投资人 + 作家;另一位是 @韦娜,是位资深作家。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了聊大家如何误打误撞成为作家、写出一本畅销书是什么体验、作家的日常工作都有哪些、如何持续保持创作状态、功利化写作和非功利化写作有什么异同、哪些成长经历和现实因素塑造了各自如今的文笔风格等等。

相信听完之后,对你是否要选择走写作这条路,以及如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解读一本书和它背后的作家,就有所帮助。

YouTube 视频版(CC 字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5MRF7q62s

Apple Podcast 版:https://podcasts.apple.com/cn/podcast/%E9%87%8F%E8%B4%A9%E5%86%B0%E7%B3%96/id1628065494?i=1000624421494

Google Play 版: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mZWVkLnh5emZtLnNwYWNlL2ZsNHVwdXdlOTl3dw/episode/NjRkYTIxZTU4MGM5ZWM0YzVmM2U2YjI2?ep=14

喜马拉雅:https://m.ximalaya.com/sound/656657322

小宇宙: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4da21e580c9ec4c5f3e6b26

【One More Thing·听众福利】

放送一个听众福利,如果你人在上海,又爱读书,打算或已经参加了上海书展,那么:
2023年8月25日前,在上海的朋友到南京东路830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A馆8楼「笃合书局」指定打卡点,出示书展门票,即可获得一份精美礼品。

——————-

【本期话题】

02:04 嘉宾的自我介绍环节
04:06 我的第一本鸡汤书竟然爆卖了 30 多万册,不堪回首,后来再出新书的命运则天壤之别;
12:42 相亲 50 多次,情定东航空少:抓马的人生最能产出灵动感性的文字;
23:52 买书是一种慈善工作,看书是一种装修行为(开玩笑);
33:47 当代年轻作家很难企及前辈的高度,因为大家的生活趋于一致,被互联网迅速拉平;
40:59 火影海贼、凡人修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金庸;
51:47 一个山东贫困小镇的女孩,如何通过教育与写作,飞往自己的远山,在一线大城市成功落脚;
01:00:16 文学作品中的时代局限与女性困境,在今天需要重新被正视和讨论;
01:13:21 对当代青年人的建议,和对这些建议本身的建议;
01:23:33 读书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写作是一种被低估的才能

公众号不愿写的,我发到了这些地方

(一)

轻芒倒闭、自媒体整治、短视频不得剪辑影视剧…国内 Web2 内容生意愈发艰难。贴一个之前私下写的「我为什么不做人肉运营的内容生意」的 memo

  • 优质内容,在单位经济的 ROI 上,生产者是小于消费者的(eg. 一篇优质商业调查的写作成本 vs 获得并阅读它的成本)
  • 以内容形式输出的 ROI 低,不如找更大的价值放大杠杆(eg. 一个内幕消息,披露它不如利用它投资)
  • 持续输出耗损精力,不是跟时间交朋友的生意,难形成护城河/规模效应/垄断
  • 在事后监管的国家容易被追溯过往,在缺乏理智的受众容易被过度解读
  • 难免触及版权、政策等问题
  • 同样中等偏上质量的内容:若做成收费,只提供给一小撮人,则影响力低;若免费开放,则能覆盖更广受众,则影响力高

因此,但凡我现在输出内容,要么不算生意(免费获取),要么懒得运营(不回评论),要么摆脱人肉(开发了只 AI)。

(二)

我有一个 newsletter,最近停更近三个月,缘于一堆盘桓脑中的疑问:是更侧重于满足读者需求,还是更侧重于自我表达?如何反向筛选对的读者?要不要搞成收费?要不要索性宣称自己是「不定期更新」?

周末想清楚了。我个人向的 newsletter 定位,应当是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develop myself as a product)的版本升级日志(以前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可喜欢写这个了,特有成就感)。

  • 它应该有显而易见的利益点,不能虚焦,不能散乱,不能粗暴地炫耀、叫卖、无病呻吟。
  • 它应该是阶段性成果的交付,而非自掘坟墓的敞口(很多会员制生意分不清收的是「作为资产的浮存金」还是「作为负债的预付款」)。
  • 它应该是创造者价值观的主动辐射,而非被时代思潮裹挟的人云亦云。

从这个角度看,连续两期发布的最短间隔设定在一个月为宜。内容中等篇幅以上,力求收录话题半衰期更长。

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来反向筛选受众:收费、品味近似、智力交换、价值观认同。

想到这里,我对撰写 newsletter 又跃跃欲试了。

(找不到 newsletter 订阅入口?暂不开放新增订阅,待调整妥帖会重新开放。届时会在我的其他发声渠道公布,比如这个公众号。)

(三)

我还会在其他渠道输出内容,以短/微为主。

诚然我已经过了需要积攒行业知名度的虚荣年岁,也不打算将个人盈利模式建立在影响力变现上。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 一是作为社会人,不能过于遗世独立,必须保持对市场和人群的敏感度。输出内容是低成本的想法验证和 ABTest。
  • 二是我强迫自己形成整理回顾的习惯。看似零星散落各处的短内容,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俯瞰,构成了我生命脉络的刻痕,我可以定期拓印封存。
  • 三是倘若有朝一日我蒙受黑天鹅横祸,需要登高疾呼,希望能有人听见,属于反脆弱的战略避险。

以下 3 个新建立的个人内容输出阵地,有条件的欢迎围观起来。

1、企业微信:

我会在企业微信群广播个人动态(每天上限一次,避免骚扰),例如临时起意的随缘直播、强烈推荐的内容创作。

也会开始增加朋友圈的发布频率,以价值推荐、个人感悟和分享生活为主(须知,我在国内平台发布的,一定是严格自我审查阉割后的内容)。

2、Telegram 电报频道:

以分享我主观判定的优质资源为主,涵盖书、影音、推特、行业报告等。可以视作 newsletter 的素材养料来源。会刻意摈弃个人向的表达,更注重公众价值。

订阅地址:

https://t.me/ifanbing

(请复制到浏览器打开,或者搜索 TG 频道「冰结界」)

3、YouTube 频道「冰结界」:

主要会收录三种视频内容:1)我精心准备的主题分享;2)我随缘直播的精彩片段;3)乐意公开的生活记录 vlog。另外也会经常独家在油管直播,最近的兴趣方向是打卡牌链游。

我暂不考虑在国内平台发布视频(也请勿搬运)。自我审核有隐性成本和风险,可以但没必要。

油管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rHZB9VQluxjJRnDcqKiqQ

(请复制到浏览器打开,或者搜索 YouTube 频道「冰结界」)

暂时不会考虑在别的第三方渠道开付费专栏了。原因见开头。

财报的绩优指标 vs 增长的海盗指标

最近读了台湾培训讲师林明樟的《五大关键数字力:不懂财报,也能轻松选出赚钱绩优股》,内容是他多年线下财务知识培训课程的部分精髓。

书中总结了衡量绩优股的五大判定指标(有顺序权重)——

现金流量 > 经营能力 > 获利能力 > 财务结构 > 偿债能力。

读罢觉得眼熟。

咀嚼玩味了一番,想到拿去跟《增长黑客》里的硅谷海盗模型「AARRR」做了个对比,竟然高度重合,可以互相印证、对照记忆。

更准确地说,这里「高度重合」的,不是大家听滥讲滥的 AARRR,而是改善次序后的 RARRA

——— 科普时间,行业人士可以略过 ———

这里的区别:

AARRR = Acquisition(获客)、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变现)、Referral(口碑)。

RARRA = Retention(留存)、 Activation(激活)、Revenue(变现)、Referral(口碑)、Acquisition(获客)。

虽然只是次序不同,却构成两种价值取向,导致两种创业风格。

前者,也就是目前增长圈街知巷闻的 AARRR 增长模型,最初是 2010 年前后硅谷科技圈发明的,属于十年前的古董。它更适合经济上行周期、行业增量阶段,比如2010年-2015年,诞生了一堆先烧钱获客,后考虑商业变现的互联网公司。(我 2015 年出版的《增长黑客》全书章节也是围绕 AARRR 顺序来排布)

后者 RARRA 则是经济下行周期、行业缩量阶段的替代模型,到 2018 年才被首次提出(但影响力远不如 AARRR 广为人知)。RARRA 想表达:以往凭拉新获客为中心的增长模式不再奏效,并不是随手开发个 APP 就能赚钱,水涨船高的成本倒逼人们先考虑赚钱,再去想扩张。

——— 科普结束,回归正题的分割线 ———

为什么我认为,看财报衡量绩优股的五大原则(现金流量、经营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能完美映射到增长行业的五大指标 RARRA(留存、激活、变现、口碑、获客)呢?

1、现金流量 ≈  留存 R(比气长)

现金流量、留存率,考核的都是一家公司的续命难易度

一家公司需要持续的现金流,才能维持经营活动,存续下去。正如创业公司需要持续留住用户/顾客,才有后续的想象空间,有人接盘。核心是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为未来创造利润提供原料。

拼命生产经营却没有稳定现金流,就像拼命开发产品却留不住用户一样,都是一场自我感动的徒劳无功。

2、经营能力 ≈  活跃 A(翻桌率)

一家公司的经营能力,在于如何优化流程管理,把有限的资产充分压榨到极致,提升变现效率。这跟考核活跃度指标是相通的,都是讲怎么在固定的地盘里玩出花来。

同样租赁一套老旧公寓,有人做短租,有人搞桌游,有人当外卖后厨, 有人堆比特矿机,坪效一定是不一样的。

经营能力的一个具象化的例子,是开饭馆的「翻桌率」指标,衡量的是同一桌流水席,一天内来来去去了多少拨人。客单价近似的前提下,如果你能让客人半小时吃完走人,那就比客人动辄吃俩钟头的生意,更加好赚。为此你可以播放快节奏的 BGM、在用餐低谷时段优惠促销、或者干脆不卖小龙虾改卖美式快餐。

跟提升翻桌率类似,创业公司做了一个 APP,会想方设法让用户一天多打开几次。为此可以细分时段、人群、主题来针对性发 Push Notification,可以建立「每天晚上8点会有内容更新」的固定认知,还可以把没人用的功能雪藏起来、把渗透率较高的功能推荐到首屏。

经营能力、活跃度,体现的都是「会来事儿」的能力。

3、获利能力 ≈  变现 R(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这个就不解释了,字面意思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4、财务结构 ≈  口碑 Referral(支持者多吗)

林明樟所说的「财务结构」,是指公司资产中,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

他认为,如果股东们不认可公司的经营方向,入股资金就会减少,公司于是只能转而去找(更为严苛的)银行等机构借贷,体现在报表上就是股东权益减少、负债变多。

举个例子,国产电动车如果着手研发超大功率的安全快充电池,我自然愿意加注投资;但如果哪家 CEO 突然宣布明年的业务目标是:学 Elon Musk 造火箭,我一定觉得他脑子瓦特了,并撤资离场,把这个烧钱窟窿留给愿意接盘的傻缺银行去跳。

所以,财务结构跟口碑有什么关联呢?

可以这样想:一门赚钱的好生意,你周遭的亲戚朋友一定会有意无意地向你推荐(不管是直接安利,还是发朋友圈晒业绩被你看到),投资入伙的人变多,这就是 k-factor 更高的 referral。于是这门生意的股东权益占比抬升,负债占比相应降低。

就像名创优品、良品铺子等加盟模式的生意,经营前景越好,掏钱加盟的城市合伙人就越多,总部能收到的加盟费就越多,因此就不需要从银行贷款。

财务结构、口碑,说的都是有多少人打心里自发认同你,想成为利益共同体,而不想把这个赚钱机会让给其它无关第三方

5、偿债能力 ≈  获客 A(公司欠的钱能还吗)

我为什么将偿债能力映射到 RARRA 最后的获客指标?说个笑话:小黄车ofo。再说个笑话:WeWork。再再说个笑话:瑞幸咖啡。再再再说个笑话:锤子手机(这样的笑话这两年攒了一堆)。

这样联系是否秒懂?许多互联网公司之所以用可转债形式去融资,或是挪用用户押金去抵债,根源都是——当初不计成本地拼命烧钱获客,最后玩脱了。

所以这里我将偿债能力与获客指标建立关联,本质都是在看:有否过度透支未来的增长预期,来换取当下的虚荣业绩。

至此成功将林明樟老师看财报的五大原则指标,跟增长黑客的五大指标,建立了「大一统」。连优先级排序都空前一致,可见好的指导标准应该是简单、明确、跨越地域和周期的

商业,本就是这么回事儿。

一年读书 196 本:我的高效阅读技巧 20 条

人们在阅读时给自己施加了太多压力。每天你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阅读材料,每天待读的书堆都会越来越高。最后买书/保存文章如山倒,却 read it never。

同时,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阅读训练在小学就结束了。这意味着我们成人的阅读操作系统,已经严重过时了,如果你需要继续使用,就得升级更新它。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你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安排阅读的优先顺序、预览和加快阅读速度,以便跟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

除却学习提升目的,如今哪怕是玩剧本杀,你的阅读能力/效率低下,也可能影响游戏体验。

我收集实践了一些快速高效阅读的技巧/原则/训练方法。总结 20 条分享出来:

1、你其实不一定要读懂一本书或报纸中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相反,你应该优先选择真正重要的阅读材料。90% 的社会新闻、99% 的微博热搜,不看毫无影响,根本不用 FOMO。

2、你不必记住你所读的所有内容,分级阅读,读完留档+检索,或者适当做关键词笔记+日后回顾就行。这一切如果能用自动化工具(如 IFTTT、Readwise)就更好。

3、将阅读内容与个人经验衔接。例如我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会把秦皇汉武如何处置货币的政策演进,跟最近国家整顿数字货币交易的政策,做个衔接。

4、在你开始学习任何新东西之前,你必须回答三个关键问题:1)「Why must I learn this?(我为什么要学这个?)」;2)「How can I use this?(我怎么用这个?)」;3)「When can I use this?(我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

5、回读会降低阅读速度,但如果确实没读懂,就值得回读。比如玩剧本杀,上文的人物和线索倘若未完全熟悉,对后续情节展开会造成卡壳,还是老老实实回读。

6、有材料说要避免脑海中发声,也有材料说脑海中发声才能加速理解。我的经验是:逻辑严密需要思考的,就老实发声,主动降低速度,换取吸收率;可以跳读的部分(例如叙事文中的大篇幅景物描写、剧本杀中的环境场面烘托)不要发声。

7、自己写工具加速阅读。例如我自己写了工具,完成外版书翻译,自动 AI 标记高亮段落(AI 的训练只与我个人的品味审美有关,所以不足为外人道)、提炼总结等。

8、短期集中阅读某个领域的文献。同类知识越多,你可以跳读的部分越多,既让自己读起来更爽快,也建立对这个领域的自信(原来我已经知道这么多了,这段直接跳过)。

9、电子阅读,用更大的屏幕有助于加速略读。相同的材料,在 iPad Pro 上跳读,绝对比在 iPhone 上跳读更省时间,不信试试看。我现在甚至还买了14寸电子纸。

10、用手指或者笔尖来引导,在速度训练早期或许有用,等你登堂入室,就会嫌弃它们反而拖累你的速度。

11、找到你最适合的环境。有些人自称能在嘈杂环境中读书(如果是硬核知识书,我就很佩服;是鸡汤口水/消遣娱乐书,就不值得炫耀),我则希望保持无人干扰的心流状态,让自己的情绪随着情节漂流、思想跟着故事走动。我在阳台搞了个安静的阅读角落,也在网易云音乐筛选了专属读书的轻音乐书单,配了副降噪耳机。

12、ABTest 一下其它跟你阅读有关的外部参数。于我而言,测试表明:照明很重要,姿势很重要,还有三种情形对注意力有加成 buff:1)读书时有只猫在旁边呼呼大睡;2)读书时电脑上的脚本还在为我赚钱/抓数据;3)读书前用全装备存档玩一把洛克人,有助聚焦入定。

13、了解你的精力和专注力的节律。瀑布流的信息速食时代,人的耐心阈值会被大幅缩减。屏蔽手机的杂音,刻意摄入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能培养/维持专注力。当别人的大脑灰质在被动接收垃圾信息的过程中流失时,你的神经元突触在潜滋暗长,是一种无硝烟的战争。

14、不同时间碎块/心理状态,适合阅读的材料不同。郝明义定义了「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甜食阅读」。就我而言,主食阅读可以放在大块时间,也可以工作状态随需而读;美食阅读就得放在睡前;蔬果、甜食阅读一般用碎片/垃圾时间,就算不读也基本不会影响个人成长,可以随时停下/放弃。

15、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确读不进去,又有信息输入的迫切需求,不妨刻意测试下:我是不是听觉/触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可以试试 Audible、微信读书之类的听书服务。

16、想读的块,另一个从源头的解决方案,就是压根不读。很多书不必读,参见这篇《不必读书》。

17、有些公认的传世好书,你却读不进去,可能是个人阅历不到。金庸喜欢《水浒》、熟稔《红楼》,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数东西,都烂熟于心;余华对博尔赫斯、福克纳、霍桑、川端康成们,极有心得;王小波常引用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而我只对自己的无知浅陋表示谦恭自知,且只在符合上述第 4 条时,才可能去读这些。

18、抽选最开头的几页认真读(好的作者都会尽量从一开始就吸引你、留住你),如果你内在感觉不到震颤、兴奋、哪怕是短暂的发麻、发凉这种生理反应,你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或者这本书一定是差劲的书。(这条经验源自真格基金的王强)

19、如果不是收藏目的,就去买电子书、二手书。这样你读起来就不必太过珍惜,从而高估这本书的价值。如果你财力雄厚,已经实现读书自由,那就像对待二手书一样对待新书,别把它看得太神圣。我经常在机场书店「遇书不淑」(机场书店你懂的,这种情形概率很大),飞机上翻几页直呼上当,下了飞机直接丢垃圾箱。

20、推荐先研习《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等探讨科学阅读的著作,再开始修炼,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的话:

1)读书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拿读书数量来吸引眼球,不是蠢就是坏。我拿读书数量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种标题党行为。很显然这是坏。(但我自认为内容对得起吸引来的眼球)

2)这 196 本书里被我打四五星的不足 20 本。读书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

3)这篇文章是作为未来家书,准备给我以后的 baby 人生启蒙用的。这些技巧/原则/训练方法会持续修订。

4)我并不想打造热爱读书的人设,也不希望将生产内容当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国外 content creator 蔚然成风)。所以不会做付费订阅,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债,会消解读书和写作带来的天然乐趣。

疫情年反思:我希望十年前就掌握的8个认知实践

2020 年,乘风破浪与尘封破烂的一年。疫情促使我做出反思调整,也给了我实践迭代的机会。总结了 8 个希望自己十年前就坚持下来的认知和实践 (首发于 newsletter,做了点 update)。

1、坚持长期主义。疫情摧毁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造成行业时局震荡,也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优先级。Done:设计更适合自己的 routine(例如晨间流程、做某件事的特定流程、各种商业事务的 SOP);重拾写代码 + 写作的技能(都是有长期价值的兴趣);逃离 A 股,投资美股;停止追流行(动物森友会、赛博朋克2077)。

update: 2021 加大了数字资产的比重,作为宏观实体经济的对冲。

2、筛选网络信息。宅家整理十年来的印象笔记,总结了优质内容穿越时间的共性。Done:搭建基于 Inoreader + Instapaper + Readwise 的阅读体系,信息管道大一统;善用 unfo、「不感兴趣」、过滤器、关键词屏蔽,关闭智能推荐;不看社会新闻、明星动态;退群保智商,歇业朋友圈。

update: 2021 增加了优质 newsletter 的订阅源,和大量付费媒介

3、正视阅读行为。读书是对大脑神经网络的调参,也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如今我只关注信息的增量、半衰期、观点可证伪、事实可预判。Done:从两个维度(《越读者》提到的主食/美食/蔬果/甜品 +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 Lv1 ~ Lv5 修炼书单)整理待读书单;多读经典;只读感兴趣的篇幅;善用速读、听书排雷,及早放弃;自己开发了一套读书增强工具;停止晒/转发/收藏书单;新书问世先搁置好奇心,过几个月口碑发酵再决定是否阅读。

update:2021 开始大量买纸书囤着,仅供需要的时候查询/有主题阅读;不再给出版社写推荐语。

4、撰写复习笔记。笔记就是人生游戏的外显存档,否则每次都要重复打怪升级。Done:试用 Notion、Roam Research、Flomo 等新锐笔记工具,最终选择纯文本作为主要笔记格式,辅以多重备份(详见之前文章);用 Readwise、Anki、循环日程提醒自己多做重复;

update:Roam 弃用,增加了 SimpleNote 整理日常零散的中间稿件。

5、反脆弱留冗余:疫情让人们正视世界并非日益美好,人生也不该始终隳突猛冲,实物、数字资产都应该加对冲、抗风险。Done:读《反脆弱》并整理了 75 条铁律;买保险、做体检;研究「生存狂」群体,购置家中应急避险装备;网盘 + NAS 多地备份此生至今的数字资产(照片、文档、笔记、代码 etc),随时经得起假想中的「Chaos Monkey」测试;绝不在第一时间升级系统;研究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想象极端负面情况+感恩当下;更关注 How (Not) to Fail 替代 Growth Hacks;冥想。

6、践行极简主义:年初搬进新家,加之疫情期间头绪纷乱,决定重修极简主义。Done:信息断舍离;爱上扔东西,统一购置白色北欧风格家装,青睐多合一物件(比如一个 Logi K380 键盘切换连接三台不同功用的电脑/平板);用智能家居降低生活琐碎;只买自己需要的,不买新上市的营销爆款(现在的主力手机还是咸鱼收的二手 Pixel 3 美版);烂俗纸质书卖给多抓鱼;减少无用社交和出行。

7、回归小众圈层:拥抱大众流行能让我更有效率地变现,但回归有归属感的小众人群,心力才能续航更久,接触更多有趣的同好,并最早捕捉潜在机会。Done:订阅 RSS、Newsletter、Mastodon 小众信源;重新活跃推特;撰写 Newsletter;多逛独立书店;不追涨杀跌陌生的热门题材股票,坚守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价值区间。

8、破除自我狭隘:「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空杯心态,重新认识自我边界、商业逻辑、社会公理、周期起伏。不再试图讨好所有人,只跟自己认同的人玩/做生意;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研究新的领域(例如深度学习),不以成为专家为目标,只求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

收到读者 Nancy Yang 提问:「你如何在百花丛中 pick 出「增长黑客周刊 Newsletter」每周分享的优质内容源呢?是关注后慢慢筛查并优化,还是有什么很有效率直击重点的好方法?」

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我大致将个人信息管理(PKM)分成的三个基本动作:

  • 1)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是从头断绝垃圾信息的保障。这需要取舍、试错、决断,和对概率论的信仰——为了大多数时候有优质信息,不惜放弃偶尔从垃圾堆里捡拾宝贝的可能性。
  • 2)采用更先进高效的工具,这是提升信息效率和纯度的管道。比如之前我写过的 Inoreader、IFTTT
  • 3)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这控制什么时候、怎样品质的信息、以何种速度流入你的大脑。

今天重点写一下上面第 3 点,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也是 Newsletter 读者票选第一的命题作文)。

收到读者 Nancy Yang 提问:「你如何在百花丛中 pick 出「增长黑客周刊 Newsletter」每周分享的优质内容源呢?是关注后慢慢筛查并优化,还是有什么很有效率直击重点的好方法?」

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我大致将个人信息管理(PKM)分成的三个基本动作:

  • 1)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是从头断绝垃圾信息的保障。这需要取舍、试错、决断,和对概率论的信仰——为了大多数时候有优质信息,不惜放弃偶尔从垃圾堆里捡拾宝贝的可能性。
  • 2)采用更先进高效的工具,这是提升信息效率和纯度的管道。比如之前我写过的 Inoreader、IFTTT
  • 3)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这控制什么时候、怎样品质的信息、以何种速度流入你的大脑。

今天重点写一下上面第 3 点,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也是 Newsletter 读者票选第一的命题作文)。

先来普及点认知神经学上的背景知识:

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每秒约几十到 100 个比特(计算机学里,一个英文字符是一字节,一个字节等于八比特)(via 万维钢《学习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注意力总共就那么一丁点。注意力不是一种美德或者思想境界,它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心理学家把这种意志力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现象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这么低的带宽/注意力,从人体硬件层面卡死了信息流入大脑的速度。

在速度恒定的前提下,想要增加信息量(也就是能在大脑里沉淀下来的信息),有两种思路:A)增加通过时间,也就是寻找一切可以获取信息的机会进行输入,利用好碎片时间;B)提升带宽利用率,也就是尽量让这不到 100 个比特,纯度更高,废话更少。

于是,我规划出信息分级的 3 个维度:按信息密度、按个人目标契合度、按信源可信度。

一、按信息密度

基本思路是:信息密度越大(越占据大脑带宽/注意力),越抽出专门的大块时间深度理解,完全不追求速度,原谅自己跳读、回读,要求自己经常复习;信息密度越小,越寻找碎片时间摄入,错过/没消化不可惜,不赶进度。

  • Tier 1:高专注环境(eg. 机舱、蹲坑、足道、熬夜修仙,前提都是不要舒适到发困):最适合安静阅读,能充分保障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时候就读最难啃的,比如涉及思辨的逻辑、哲学类,涉及归因的商业、社科类。比如《思考,快与慢》、《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Tier 2:普通专注环境(eg. 地铁、课间、午休等,通常是属于无法完全入定,随时可能被外部因素打断):适合摄取自成一体的独立篇章,例如王小波杂文集、松浦弥太郎随笔集、《Tools of Titans》这种访谈集。
  • Tier 3:低专注环境(eg. 家务、开车、睡前,有更主要的核心任务,读书只是作陪,随时可放弃):我会在开车时刻意选择信息密度低的音频,主要是商业传记(就是吹牛逼讲故事,注水成分少不了,比如《鞋狗》《苏世民: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播客。睡前,我最近在 Kindle Voyager 上读传统文学偏多,也会看看蔡志忠的国学漫画、衡山光辉《三国志》,主要是看古代的东西没有追逐最新信息的焦虑,适合安逸入眠。

当然,我也会自己写 AI 帮我抽出一本厚书中的重点精华,这个老读者应该都知道。

二、按个人目标契合度

绝大多数人突然卯起来读书,都有追逐短期功利的心理,但必须先明确自己要的「功」、「利」具体是什么。

  • 比如去年年中开始,美股、数字货币走势不错,我就会刻意去研究技术分析流派(不太认可基本面分析了,具体原因参照我写的《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于是搜刮了一堆技术投资书单。
  • 再比如去年下半年,我开始研究「如何科学地读书、记笔记」,所以集中读了一批类似主题的高分书,包括《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读完了》《我怎样读书》《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Tools of Titans》《独学大全》《How to Take Smart Notes》等。

我意识到,如果不确定自己的目标,就会被别人推荐的书单牵着鼻子走。正如一叶扁舟,如果没有航向,那么往哪儿都是逆风。

所以现在我但凡从朋友圈、SNS 刷到书单,都不会点开看。我不大会书荒,倘若真的发生书荒,也会主动搜索,或者豆瓣看关联推荐,绝不随机漫步。

三、按信源可靠度

优质信源,一般信息密度大、准确性强、持续半衰期久。这类信源出爽文的可能很小。

  • 例如读历代经典,能数十年如一日在书店陈列,本身就是可靠的象征,其它同期的渣书早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一个东西如果已经持续了数百年,那么它大概率还会继续持续数百年。
  • 所以要多读不同时期遗留至今的经典。当代人的很多自作聪明的理论,不过是在给历史写韵脚而不自知,最终也未必扛得过周期循环。所以我不看十年内企业家的自传。

劣质信源,以互联网上 UGC 的为主,生产成本越低,我分配的权重越低。

  • 我已经不止一次在各种手记里表达了我对当前中国主流互联网环境是「信息粪坑」的反感。然而这是经济结构金字塔决定的,深陷其中,只能向上求索,向下兼容。
  •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歌舞升平的社会新闻媒体,我都不看,除非王冰冰出镜。
  • 我追踪过一段时间,即使如王兴这样的大佬,日常发的饭否也没啥营养。更不用说普通人的日常絮叨和顿悟时刻。

鉴别优质信源的简单粗暴方法:

1)在你陌生的领域,选择收费贵的。

这种收费最好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有别人前仆后继争相付费,而不是临时起意的割韭菜。

例如想做好产品的可以订阅 产品沉思录(详见左下角原文链接),想看靠谱财经新闻的可以订阅《财新》,想搞到全球最实时准确金融数据的得买 Bloomberg 终端。

2)在你熟悉的领域,找到你认可的、乐于输出的大牛,追踪他们的日常分享。

我就订阅了几位隐藏的创投大佬的豆瓣读书观影动态 RSS,总能发现新大陆,同时暗自猜测一番大佬最近又准备朝哪个领域出手。

3)不断迭代优化。

我自己也会有「自以为发现优质信源,订阅一段时间产生了退订想法」「自以为关注的是大牛,追踪一段时间发现 TA 的动态毫无营养」的时刻。

这时候就果断地停止接收垃圾信息吧,一点也不遗憾。因为当你吃多了有营养的玉盘珍馐,就再也不会怜惜一桌鸡肋。

信息素养就是这样提升起来的。

以上就是我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