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受 ifanr 之邀,参加了在上海美术馆 5F 举办的 #ifanr event# 小型范友会(在线直播帖),并应主办方要求,与现场来宾分享题为《同步控入门手册》演讲一篇。
其实对于同步控读者来说,现场所谈内容并不深奥,大部分都曾经写过。现将当时的 PPT 分享出来,供未到场的朋友参考(Flickr 相册链接)。
# 其实 PPT 封面那个图,与 sync 无关,是 TRON II …
昨天有幸受 ifanr 之邀,参加了在上海美术馆 5F 举办的 #ifanr event# 小型范友会(在线直播帖),并应主办方要求,与现场来宾分享题为《同步控入门手册》演讲一篇。
其实对于同步控读者来说,现场所谈内容并不深奥,大部分都曾经写过。现将当时的 PPT 分享出来,供未到场的朋友参考(Flickr 相册链接)。
# 其实 PPT 封面那个图,与 sync 无关,是 TRON II …
#Update:appspot.com 域名已经被墙,目前正常情况下无法访问该论坛。
前一阵子学习 Python,由于调试本地环境总是出错,一气之下干脆拿 Google App Engine 作为线上环境,折腾中竟发现了 GAE 的诸多优势和方便之处。
近期工作繁忙,疏于维护同步控,打算用 Livid 的 Project Babel (也就是 V2EX 的开源版,运行于 GAE 之上)搭建一个互动社区,供网友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同时也减小更新的压力。
在此大致记录下部署的重点步骤,供参考:
系统开始自动复制上传(首次会邀请输入 GAE 账号密码),并每隔几秒检测服务是否已经部署就绪。最终,部署完成,cmd 里返回成功信息。这样 Project Babel 就上了你的 GAE 了。
当然,后续还有一些步骤,就是定制和优化界面,去掉不需要的广告,挂上你的 logo 等。这些在 Project Babel 文件夹下手动修改 CSS 和 html 以及资源文件可以实现。
来自豆瓣活动。大半夜让笑点颇高的我一度笑出了声。
启发:1)吸引眼球制造爆点并不一定非得采用三俗方式,厂商搭台群众唱戏的UGC方式更能为营销注入2.0的活力。2)互联网用户喜欢扎堆干一些他们认为很酷很应景的活动,尽管可能没什么营养。3)要有经得起被人开玩笑恶搞的胸襟,这是品牌想要做大所需展现出的风范。4)形式感统一的系列广告最具识别性。5)早期引领者需要有一定号召力,如韩寒、王珞丹。
前两天在GTalk上接受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在线面试,谈到个人关注点广泛,如何实现钻研深度的问题。我承认自己是个兴趣广泛的人,GR里订阅了各类内容,也因此深感信息过载,不堪重负。结合当时回答的内容,和事后的思考,谈谈我对互联网阅读学习的理解。
1、互联网是座大金矿,容量丰富,但不同信息源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需善于甄别。如果将信息源和接受者表示为两个向量,那么信息最终产生的价值就是这两个向量的乘积。既要找对方向(专业、可靠的信息源),又要确保数量(有效内容的总量、密度),才能实现最终乘积的最大化。
2、国内互联网娱乐化倾向严重,SNS中广为分享的绝大部分内容注重的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而非信息价值的输出。流连在此类网站,很难吸收任何营养。即便是内容挖掘类网站中由网民“公投”出的内容,也以快餐、功利、趣味和性内容居多。因此,我认为通过(非垂直的)社会化网站进行学习基本不靠谱,更多的时间还是应当花在专门的主题网站,进行有系统、有侧重的阅读。
# 这篇文章原本发表在个人博客。考虑到同步控和 GTDer 也有需求,因此特转刊于此。GTDStudy 的 Yibie 说我无意中完成了完整工具链的构造。其实什么工具链不工具链的,就是平时一点点使用经验的积累,个人的懒惰助长了我寻求工具借力的需求而已。
之前曾写过一篇《我的时间管理(GTD)工具》。应网友要求,再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工具。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我选择知识管理工具的标准:
我使用的知识管理工具:
1、Google Reader + Gmail
我每天必用 Google 旗下服务,将其当做个人知识整理系统的关键中枢。Google Reader 是我的主力RSS阅读器,Gmail则是主力邮箱。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组织。
如下图,在GR中看到值得收藏的文章,可点击文章下部的Email按钮,将其发送为电子邮件。通常我会在邮件中加注关键词,并标记上“#kms”(这里含义是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你可以修改为任何你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