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只能用迷信来打败

微博微信上流传着一则鸡汤段子,大体是讲,一名老僧执意徒手打捞一只掉进水坑的蝎子,几番被蛰,仍不听劝,问之答曰「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且不论他有否撑过猩红毒针的第十五发安达里士,从而激发小宇宙成为更接近神的人;也不管受到感动的蝎子有无解除诅咒,最终变回绝世美女就此随侍在侧;单就老僧没有随手从地上捡根木棍来完成这事看来,这老僧跟编这段子的人一样无脑。

但抨击鸡汤绝非作本文的出发点。我想借此引述的问题其实是:倘若似毒蝎这般天性凶残的存在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且不以任何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你恰如老僧般笃信并奉行着为普世观念所认可的善,那么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战役中,是继续以卵击石磕破头,还是退避三舍藏其锋,抑或同流合污沆瀣之?又如果毒蝎恰是这生态环境本身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善与恶的对立是明确的,择其善者是符合社会长久运行所需的互惠原则的,这是教科书一般确凿标准且板上钉钉的答案。而选择相反的答案,则掉入了人性堕落的大阴沟,万劫不复,老师会不给小红花的。

最近的思考让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念有所变革。诸君切莫先谴责我已堕入原力的黑暗面,请先听我陈述如下几则案例:

1)前些阵子看到知乎有人讨论:为什么小米手机要移除掉包括 Google Play 在内的 G 社原生套件?换作两年前,我可能也会抱着对 G 社的品牌认同和价值观崇拜,加入声讨(或至少是不屑)的阵营,鄙视此种过河拆桥的行为。但现在完全可以理解:G 社家的服务在本地化上的确不如国内某些竞品那样迎合国内用户需求,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速度缓慢频繁重置,还没有完备的国内落地运营资质,若东窗事发或将连累手机厂商。凡此种种,任意一条,都足以让决策者另觅替代品。这完全符合商业逻辑。倘若我是这位估值100亿美元公司的CEO,也绝不会为了顶喜欢的公司而拿自己的产品命脉做押注。还没有那种情怀和底气。

Continue reading “迷信只能用迷信来打败”

让用户「说一套,做一套」

人性复杂,但需求无出马斯洛,欲念难逃七宗罪。于是最近做产品过程中,我考虑任何细节都尽量为深层次的、人性级别需要而设计。抓住要害,犹如站在风口——君子生非易,好风凭借力——事半功倍。

同时,人又痛恨自己被他人看穿,所以某些功能不宜直白抛出,而需兜转包装,以用户能接受的方式让其买单。

刚电话跟 @Plidezus 聊「食色」APP的推广。究竟怎这样一款目前是美食相机+照片社区的产品,如何撬动用户的心智,找到自己的口碑/传播点呢?美食照片?菜谱应用里有大量色香味俱佳的商业摄影。商铺聚合?数据量远不如点评。好奇闲逛?杀时间的方法多如牛毛。既然这样,用户为什么来用你呢?

在我看来,相机类工具之所以成为市场保有量大的刚需产品,本质上满足人自我炫耀的需求。在拍照的基础功能之上加入滤镜、PS、动图、分享,更是强化和拓宽了这种炫耀。作为一款专攻美食的相机,自然也一样。当一盘食物横陈眼前,拍与不拍,怎么去拍,加什么滤镜,写什么注释,分享给谁,艾特到谁,在这一连串动作的背后,无非是想向众人表明:我就是这个品位的人。潜台词:欢迎志趣相投的朋友前来勾搭,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您请边儿凉快去。

说到底,以相机形态满足的炫耀需求,和以社区形态满足的归属感需求,最终服务于破除用户的寂寞感。一旦想清楚这个人群最深层次的需求,那么任何产品功能的定夺和优先级排序都变得章可循:给参与者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包括个性定制的权利,和争取更多曝光的平台)并提供交流互动的方法(包括最初勾搭的理由、维持长期联系的手段)。

所以美食相机社区,名义上可以是「吃货的聚集地 / 发现身边感兴趣的事物 / 将优质菜品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人 /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Whatever,但实际上是「以晒吃的名义展示自我,勾搭旁人」。用一个高大上的体面理由,来掩盖其背后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小至策划一款产品,大到策动一场战争,牛逼的人总能将这一套玩得如鱼得水。

「撩菜撩汤」APP也一样。榜单功能上线后,深层次看,解决了用户「发现高质量帅哥美女,并能被更多人发现」的需求,说直白一点狠一点就是:提升勾结潜在炮友机会。但这样的目的显然在朋友圈里难以启齿。于是我们为上榜用户提供了奖品,包括高大上的香水、手包、苹果产品等。虽然并非全都是价格不菲的奖品,但这样一来,用户发朋友圈拉票就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我好喜欢这一期XX奖品,快来给我投票吧——其实很可能奖品并不重要(抽到算赚到),上榜本身已足够荣耀。

前两天同人于野的一条微博或许很好地解释了掩藏动机的这一方法:「我看#纸牌屋#讲了一个政客撒谎的技术。比如事实是A。A一旦公开对你的打击是致命的,所以你要用一个高明的谎言B来掩盖。但是你不要直接告诉公众B。你要把B设计成是一个有一定难言之隐,你不愿意公开的事情。然后你告诉公众一个不怎么高明的谎言C,并留下B的线索。记者们将会自己发现B并宣布胜利。」当然说的比我们上文谈到的策略更为复杂(上文只动用了A、B;涉及到双方对垒博弈就需要尽可能放更多的烟雾弹,于是会有C、D、E…兵不厌诈)。

结论:

  • 抓本质,想清楚目标受众真正要的是什么。
  • 满足他们的七宗罪,同时给他们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自欺欺人,「说一套,做一套」。

你在用户眼中究竟是什么

前天我在微博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看到 SDO 某产品同事希望自己懂点开发,我个人很认同。即便是做产品,也最好掌握一些基础的编程知识,因为这能够帮助:1)更深入地了解产品内部的运作机制;2)在产品策划阶段,就能毛估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和周期,确定是否要做及迭代期数;3)更容易与开发人员沟通;4)防止被忽悠;5)写个程序帮自己偷懒。”

于是有朋友在下面回复说:

“写程序的也需要懂点产品,设计和运营。”

对此观点我同样十分认同。实际上,任何一个打算从用户口袋里圈到真金白银的产品,其最终裁决不是来自顶头上司是否支持、项目管理是否规范、技术研发是否先进、营销宣传是否到位,却是来自用户感觉是否良好

  • 用户并不理解性能负载和延迟并发的概念,却会对没能及时发出消息而感到失望;
  • 用户并不关心搜索引擎是用查询数据库或是分词索引的方法实现,他们要的仅仅是准确合理的搜索结果;
  • 用户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记忆哪个界面该出现哪个按钮,哪里可以双击,哪里只能拖拽;
  • 用户不会过度迷恋一款转换工具有多么强大的换肤功能,但会纠结于转换过程的漫长无反馈和异常终止;
  • 用户不理解事件-方法-属性的功能触发机制,因此请所见即所得地展现他们想要看到的结果,don’t make them think。

产品,尤其是以快(开发周期、生命周期、用户抛弃周期)著称的互联网产品,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好用就是好用,垃圾就是垃圾,替代品唾手可得,竞争已经激烈到需靠“体验”这种虚的东西来异化。

QQ 邮箱体验出色,百度搜索最懂中文,支付宝“烂,太烂,烂到极点(马云语)”,Google 在国内连搜胡萝卜都能被重置。—— 试问,哪个团队背后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哪款产品又不是曾被寄予厚望?然而在用户面前,神马心血神马内幕都是浮云。你想做成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用户眼中是什么。好用才是王道。

我们很可能百密一疏,自以为武装到牙齿,却忘了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但起码不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去街上裸奔,遭人劝停却回答说我这是赶时间,等我赶到了目的地再把衣服穿上不迟。

摆摆书架 Bookfor.us

有一种价值只在流动中产生,货币如此,久置的书籍亦如此。有一种挚爱只在放手后获得,所以,爱她就代我照顾好她。

摆摆书架,这是 @Lightory 和 @Plidezus 二人最近终于折腾上线的项目,前后耗时一年。自夏天在魔都某咖啡店评审完设计原型之后,又是几易其稿,最终成型(干脆叫“拜拜暑假”得了)。

比起束之高阁、转手送人、二手倒卖、论斤称量,我更愿意将合适的书交到下一个合适的主人手中。没准你能解读到我未曾发觉的内涵,挖掘出作者语焉不详的深意,或是质疑书中观点而自成一派,甚至用你渊博的学识严密的论证精辟的阐释犀利的吐槽将作者驳得体无完肤——如果能留下一篇书评,最好不过。

Continue reading “摆摆书架 Bookfor.us”

东拉西扯:程序猿的五个层次

我很反感装逼的文艺青年写起评论来但凡涉及“境界”二字便非搬出王国维不可的作风,就像我反感做营销提案汇报时总有人爱拿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说事(虽然我也常这么干)。

但今天我必须借鉴一下王国维这装逼的句型——我发现自己已经达到了“醉里挑灯按键,梦回催缴原型”的境界。

今天在公交车上一觉醒来,惊觉自己刚才在梦里还在 review 一段 html 代码(用的还是最新版的 Firebug)。大概是今天白天读到了由新手、熟手和高手所写的三种不同的代码,颇有感触,现在看到波涛汹涌的、分层级的代码,就如同看到波涛汹涌的、未分级的美女那么赏心悦目。

很久以前我觉得程序员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种族,凭什么大洋彼岸那个叫什么盖子的混球对着黑底白字的电视敲打几下打字机,就成了世界首富。后来自己摸索了几种语言,像模像样地折腾过几个程序(现在看甚至可以称作项目,因为毕竟还正儿八经地规划了下,拿到 softreg 上当作共享软件干了几票 — —),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也不过是嘴上虽终日挂着流行技术,实则乖乖儿投靠大语言、寄宿 IDE、琢磨 SDK 过活的程序猿民工(no offense)。

我与真正意义上的程序员、工程师们接触,还属在盛大实习以来(之前都是科班学生或者业余玩票)。

Continue reading “东拉西扯:程序猿的五个层次”

《上班这点事 20100814:网络产品专员》

喜爱的节目+熟悉的行业+认识的选手……这期节目看点颇多,看完后我也笑破肚皮+获益匪浅。沈精兵你败在太把自己当成个咖了。其实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能平心静气谦逊低调的话,这金饭碗你就捧走了对不。

其他三个选手都有硬伤:为人处世、专业背景、自我定位……但不可否认,精兵童鞋你在第一个环节彻底暴露了淫荡凶残的本性,看你把路上的MM吓得。

Continue reading “《上班这点事 20100814:网络产品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