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正确的问题

同样是提问,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次,并非完全取决于提问者本身的知识背景,更在于提问者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深入研究的决心。

好的提问,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基本上在提出问题的那一刻,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最近 CBNWeekly 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要去问“人能不能像鸟一样在天上飞”,而是要问“如何将向前的速度转化为向上的升力”。我以为然。

问正确的问题并非易事。一个机械地套公式的方法是连续追问为什么,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正如这篇《独立思考着的思考模型系列1:如何科学地思考》开头的例子。

什么是愚蠢的提问呢?就是被问者可以用“自己去百度查”这样的句式打发你,而你连拍脑门直呼我之前怎么没有想到呢。因此,不妨在问题出口前,先试着用这样的回答审问自己。节省下的是两个人的时间。

即便有必要向他人提问,也应当提供完整详尽的相关信息。“为什么我的电脑很卡”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智力问答节目的翻牌抢答环节,我会从不下十种角度去回答可能的原因,为了赢得一座奖杯。但如果只是普通的网友提问,个中头绪很可能剪不断理还乱,最终结果就是干脆置之不理。

一轮问答之后,自私的提问者只关心自己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回答,而明智的提问者则将举一反三的思考与收获同时带给了两个人。

思维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这一说法,最近读到于《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最早由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牛顿通过实验提出,此人随后也因此研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知识的诅咒”,说的是一旦某人掌握了知识A,那么他很难从一个“无知(知识A)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无法理解和估计“无知者”的想法。

这一观点近似于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同之处在于,它似乎更应当被翻译作“子乃鱼,安知非鱼者焉知鱼之乐?”

举几个例子。喜欢汪峰、白桦的八零后歌迷,无法理某些解九零后为什么如此痴迷“东方神起”以至于甘愿为了“哥哥们”而“献身”;使用 Google Groups 进行知识管理的用户,无法理解百度贴吧对某些游戏玩家而言是多么地解蛋疼;去过世博的朋友,无法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大波大波的人争相去烈日下扎堆等待三四个小时,就为了进中国馆看8分钟的人造和谐短片;依然打着光棍的宅男,无法理解刚跟女友分手的帅哥即将孤单面对七夕情人节的寂寞(虽然此时二人的 isAccompany 属性都是 false);吃到葡萄的既得利益者,无法理解底层群众渴望共同奔小康的“酸葡萄心理”……对了,手里握着 iPhone 4 还嫌天线信号不好想要讨个说法的家伙们,你们无法理解我此刻我若能入手一部,该是怎样激动到拜春哥。

当“知识的诅咒”作用于一个共同协作、由不同专业人士构成的项目团队,那么它便很容易表现为“思维的诅咒”。所有人按照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知识构成来思考,对同一个问题折射出多个角度的理解。

Continue reading “思维的诅咒”

非理性的博弈:当小丑还是当双面人

# 本文是我的投资学公选课论文,标题有改动。如要转载,请手下留情注明出处。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2002年初一场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发表过如下言论:

“我们都知道,有些事我们知道,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同时知道,我们知道的有些事情,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就是说,我们知道,世上有些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但同时我们并不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真的是不知道。“

单从人类思维系统角度来说,这番话绝对可算作真理:我们的知识构成,可分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遗憾的是,拉姆斯菲尔德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表了这一言论。在场记者并不打算关心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因此拉姆斯菲尔德一度因此番绕口令般的发言成为了媒体竞相嘲笑的对象。

Continue reading “非理性的博弈:当小丑还是当双面人”

批判性思维与学术研究

出于个人学习和大牛崇拜,最近网购了这本《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恰逢课程作业需要,在未完全参透本书之前,先行探讨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对个人学术研究的启发意义。

为什么要训练批判性思维?

1. 美剧《HEROES》里的两位男主人公——Peter与Sylar,都拥有“吸收他人超能力”的超能力。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简单的肢体接触吸收,但只能保留最近获取的能力;后者则是通过开人脑壳观察内部结构掌握,因而所有能力都能永久保留。

对比思维认知的两种类型,可以发现,编剧为设置矛盾和平衡剧情而可以进行的这两项设定,非常类似于海绵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前者面对信息,全盘接收,浮光掠影,追求的是广度;后者面对信息,融入理性分析和去粗取精,因而鞭辟入里,印象深刻,追求的是深度。

思维拓展,头脑风暴,需要海绵式思维的素材积累;构思策划,深度研究,则需要批判性思维作为辅助工具。对于严谨的学术论文撰写,尤其如此。

人活着需要定期刷新自己的内在品质的固件版本。将海绵式思维升级为批判性思维,伴随而来的是有所增益的喜悦。

Continue reading “批判性思维与学术研究”

[读书+思维] 优质思考的5个学习心得

优质思考的5个学习心得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完成BEC考试后,我给自己本月安排的计划是阅读一些关于思维方式的书籍。一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对思维方式自身的解读有助于我更好地控制和使用自己的思维,继而学习其他外部知识。二来也是为了加强自己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使之更加严谨和结构化。

就好像Heroes里最强的角色并不是不死肉弹Claire、时空霸主Hiro、精神宿主Parkman,而是钟表匠Sylar,一个善于开人脑壳观察其内部结构,以夺取他人能力的学习型超能力者。

最近看完了《优质思考的十个习惯》一书。作者身兼心理学教授以及基督徒两个身份,你就知道这本书对国人而言充其量只能吸收一半,不可尽信。毕竟在国内信耶稣的只是非主流,尤其像我这样的无神论者(春哥除外),更是将涉及基督教义的章节直接略过。

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有所启发的。将一些获得的收获列举整理后,归结如下:

一、改造思想的重要性问题

思想是灵性生活的基石,思想如何,为人即如何。健康思想并非偶然产生,乃是有意识地琢磨、培养心思习惯的产物。我们若想改进自己的境遇与情绪,首先必须愿意改进思想。

思想决定了你是谁以及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思想影响人的每个层面——情绪和心理健康、个人的快乐、工作与成就感、成功的程度,以及身体健康、健全的免疫系统,均维系于是否拥有健康的思想。

这就是说,改进思想的意义在于:1.让你更好地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有利的外部资源。2.使自己人格更加完善,成为更受欢迎的人。3.保证自身健康,包括肉体健康与心灵健康。

Continue reading “[读书+思维] 优质思考的5个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