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只能用迷信来打败

微博微信上流传着一则鸡汤段子,大体是讲,一名老僧执意徒手打捞一只掉进水坑的蝎子,几番被蛰,仍不听劝,问之答曰「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且不论他有否撑过猩红毒针的第十五发安达里士,从而激发小宇宙成为更接近神的人;也不管受到感动的蝎子有无解除诅咒,最终变回绝世美女就此随侍在侧;单就老僧没有随手从地上捡根木棍来完成这事看来,这老僧跟编这段子的人一样无脑。

但抨击鸡汤绝非作本文的出发点。我想借此引述的问题其实是:倘若似毒蝎这般天性凶残的存在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且不以任何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你恰如老僧般笃信并奉行着为普世观念所认可的善,那么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战役中,是继续以卵击石磕破头,还是退避三舍藏其锋,抑或同流合污沆瀣之?又如果毒蝎恰是这生态环境本身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善与恶的对立是明确的,择其善者是符合社会长久运行所需的互惠原则的,这是教科书一般确凿标准且板上钉钉的答案。而选择相反的答案,则掉入了人性堕落的大阴沟,万劫不复,老师会不给小红花的。

最近的思考让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念有所变革。诸君切莫先谴责我已堕入原力的黑暗面,请先听我陈述如下几则案例:

1)前些阵子看到知乎有人讨论:为什么小米手机要移除掉包括 Google Play 在内的 G 社原生套件?换作两年前,我可能也会抱着对 G 社的品牌认同和价值观崇拜,加入声讨(或至少是不屑)的阵营,鄙视此种过河拆桥的行为。但现在完全可以理解:G 社家的服务在本地化上的确不如国内某些竞品那样迎合国内用户需求,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速度缓慢频繁重置,还没有完备的国内落地运营资质,若东窗事发或将连累手机厂商。凡此种种,任意一条,都足以让决策者另觅替代品。这完全符合商业逻辑。倘若我是这位估值100亿美元公司的CEO,也绝不会为了顶喜欢的公司而拿自己的产品命脉做押注。还没有那种情怀和底气。

Continue reading “迷信只能用迷信来打败”

在规则内犯规

现代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熵(entropy),大致是指体系的混乱程度。人们发现,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自动的过程,都会遵循熵增原理,即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任何一个过程的发展都会使体系的熵增大,有序性降低。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演变,实际就是体系逐渐走向混乱无序的过程。

春秋代序,时代更迭,人类社会历经数个阶段,由蛮荒走向文明,若非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规则的制定和道德体系的约束,想必此刻已近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修罗界,弱肉强食,倾轧争夺,此消彼长,你死我活。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掌控于自然的规则中,同时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规则。大至政策法律法规、对外经贸条例,小至数学运算法则、考场严禁作弊。规则的制定,让人们得以在同一起点平等地竞争与合作,在相对有限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化,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规则在规范个体行为方面具有优势,自然在其他方面会存在劣势,那就是限制了存在的可能性。据说斯蒂芬·霍金曾经试图寻找一条被他成为“时序保护猜想(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的物理规则,以驳斥和禁止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所幸这项工作后来太监了,于是大话西游依旧经典,Star Trek 屹立不倒,科幻爱好者仍能天马行空地YY。

同时,聪明人则学会了在规则内犯规。既非明目张胆地打破前人恪守的秩序,同时又开创了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其他人除了吹胡子干瞪眼,完全不能奈何。

Continue reading “在规则内犯规”

平行宇宙的故事

multiuniverse

最近看了DC的2010最新超级英雄动画电影《Justice League: Crisis on Two Earths(正义联盟:两个地球的危机)》。讲的是来自 Earth-1 (也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超人、蝙蝠侠们活跃的世界)和 Earth-3 (在那里英雄和恶人身份调换,超人的死敌莱克斯·卢瑟和蝙蝠侠的死敌小丑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的两个世界共同反抗邪恶势力的故事。

先来科普:平行宇宙(Multiverse、Parallel universes),或者叫多重宇宙论,指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via 百度百科 / 维基百科

平行宇宙的题材是我的个人偏好。它比穿越更具理论支撑(量子力学,《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就是研究这玩意儿的),比盗墓更有神秘色彩,比言情更重思维逻辑,比非主流更非主流、更小众。

Continue reading “平行宇宙的故事”

Life is a Matrix,maybe not

如果不是学校食堂的伙食如此难以下咽,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其实我们都存在于一个巨大的Matrix梦境里。

昨天班里同学嗅探到我的博客这里,试图从我累积的文字中寻觅一些对于目前就读院系的看法。遗憾的是她们空手而归。在这里我不谈政治,不商国是,也不涉及关于目前学院现状的丝毫高见。

当你刻意或无意回避一个话题时,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哀大莫过于心死,既然心已死,便只能选择性失忆。一是与常人见解不同,无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只要秉持自己所坚守的信条即可,至于别人是否在意则完全不纳入自己考量的范围。换言之,无视他人的意见,只管自己默默上路,哪怕前途风雨兼程。

从大一开始,这个设计学院里诸多不甘寂寞的学生就开始对急功近利的学院和领导发起了质疑和冲击。遗憾的是我们始终只是作为体制人存在,遵循体制中的规则,受到体制的限制和束缚,缺少话语权、决策权,无法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影响力自下而上地推翻任何或许并不完美的机制,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Continue reading “Life is a Matrix,maybe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