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个人学习和大牛崇拜,最近网购了这本《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恰逢课程作业需要,在未完全参透本书之前,先行探讨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对个人学术研究的启发意义。
为什么要训练批判性思维?
1. 美剧《HEROES》里的两位男主人公——Peter与Sylar,都拥有“吸收他人超能力”的超能力。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简单的肢体接触吸收,但只能保留最近获取的能力;后者则是通过开人脑壳观察内部结构掌握,因而所有能力都能永久保留。
对比思维认知的两种类型,可以发现,编剧为设置矛盾和平衡剧情而可以进行的这两项设定,非常类似于海绵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前者面对信息,全盘接收,浮光掠影,追求的是广度;后者面对信息,融入理性分析和去粗取精,因而鞭辟入里,印象深刻,追求的是深度。
思维拓展,头脑风暴,需要海绵式思维的素材积累;构思策划,深度研究,则需要批判性思维作为辅助工具。对于严谨的学术论文撰写,尤其如此。
人活着需要定期刷新自己的内在品质的固件版本。将海绵式思维升级为批判性思维,伴随而来的是有所增益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