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这一说法,最近读到于《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最早由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牛顿通过实验提出,此人随后也因此研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知识的诅咒”,说的是一旦某人掌握了知识A,那么他很难从一个“无知(知识A)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无法理解和估计“无知者”的想法。

这一观点近似于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同之处在于,它似乎更应当被翻译作“子乃鱼,安知非鱼者焉知鱼之乐?”

举几个例子。喜欢汪峰、白桦的八零后歌迷,无法理某些解九零后为什么如此痴迷“东方神起”以至于甘愿为了“哥哥们”而“献身”;使用 Google Groups 进行知识管理的用户,无法理解百度贴吧对某些游戏玩家而言是多么地解蛋疼;去过世博的朋友,无法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大波大波的人争相去烈日下扎堆等待三四个小时,就为了进中国馆看8分钟的人造和谐短片;依然打着光棍的宅男,无法理解刚跟女友分手的帅哥即将孤单面对七夕情人节的寂寞(虽然此时二人的 isAccompany 属性都是 false);吃到葡萄的既得利益者,无法理解底层群众渴望共同奔小康的“酸葡萄心理”……对了,手里握着 iPhone 4 还嫌天线信号不好想要讨个说法的家伙们,你们无法理解我此刻我若能入手一部,该是怎样激动到拜春哥。

当“知识的诅咒”作用于一个共同协作、由不同专业人士构成的项目团队,那么它便很容易表现为“思维的诅咒”。所有人按照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知识构成来思考,对同一个问题折射出多个角度的理解。

Continue reading “思维的诅咒”

同步只是弱需求

最近在看《结网》这本书,作者王坚多处用他的实验性产品——糗事百科举例,探讨用户定位、信息架构、体验设计、营销宣传等种种技巧和策略。实践证明,糗事百科的确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网民需求的成功产品,在中文博客界(内核用的是 WordPress)订阅量傲视群雄。

阅读时我也针对我的试验田——同步控的自身短板和发展瓶颈进行了如下思考。结论是,虽然切入点小,领域高度细分,但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预想的蓝海那么蓝。

同步只是弱需求

从需求强弱的角度讲,同步功能只是弱需求(除非用户找的就是 Dropbox 这样专门用来同步的工具)。用户不会专门因为同步功能而去选择一款在基本功能上有硬伤的工具。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功能良好的前提下,同步功能才能作为附加价值,成为产品竞争的策略,提升用户满意度的筹码。

例如,知识管理工具最核心的功能是录入、编辑和体系化生成知识结构。OneNote、Mind Manager 的功能足以满足用户大部分知识管理需求。倘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入知识资料同步至云端,则是锦上添花,脱颖而出。倘若连画个思维导图都不提供现成的元件库,录入文字不支持选择字体字号颜色格式,即使你能同步,充其量我也只会把你当做 Evernote 的备胎。

好消息是,云计算时代,炒作和践行 Cloud 的概念已经变得愈发容易。任何产品似乎都没有理由拒绝云端的诱惑。娱乐、存储、杀毒、词库、互动、协作、个人管理、通行证账户、自动升级等,纳入云端已几乎不具备门槛。坏消息是,现在云端的概念已经不那么容易忽悠住用户了。

Continue reading “同步只是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