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

收到读者 Nancy Yang 提问:「你如何在百花丛中 pick 出「增长黑客周刊 Newsletter」每周分享的优质内容源呢?是关注后慢慢筛查并优化,还是有什么很有效率直击重点的好方法?」

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我大致将个人信息管理(PKM)分成的三个基本动作:

  • 1)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是从头断绝垃圾信息的保障。这需要取舍、试错、决断,和对概率论的信仰——为了大多数时候有优质信息,不惜放弃偶尔从垃圾堆里捡拾宝贝的可能性。
  • 2)采用更先进高效的工具,这是提升信息效率和纯度的管道。比如之前我写过的 Inoreader、IFTTT
  • 3)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这控制什么时候、怎样品质的信息、以何种速度流入你的大脑。

今天重点写一下上面第 3 点,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也是 Newsletter 读者票选第一的命题作文)。

先来普及点认知神经学上的背景知识:

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每秒约几十到 100 个比特(计算机学里,一个英文字符是一字节,一个字节等于八比特)(via 万维钢《学习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注意力总共就那么一丁点。注意力不是一种美德或者思想境界,它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心理学家把这种意志力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现象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这么低的带宽/注意力,从人体硬件层面卡死了信息流入大脑的速度。

在速度恒定的前提下,想要增加信息量(也就是能在大脑里沉淀下来的信息),有两种思路:A)增加通过时间,也就是寻找一切可以获取信息的机会进行输入,利用好碎片时间;B)提升带宽利用率,也就是尽量让这不到 100 个比特,纯度更高,废话更少。

于是,我规划出信息分级的 3 个维度:按信息密度、按个人目标契合度、按信源可信度。

一、按信息密度

基本思路是:信息密度越大(越占据大脑带宽/注意力),越抽出专门的大块时间深度理解,完全不追求速度,原谅自己跳读、回读,要求自己经常复习;信息密度越小,越寻找碎片时间摄入,错过/没消化不可惜,不赶进度。

  • Tier 1:高专注环境(eg. 机舱、蹲坑、足道、熬夜修仙,前提都是不要舒适到发困):最适合安静阅读,能充分保障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时候就读最难啃的,比如涉及思辨的逻辑、哲学类,涉及归因的商业、社科类。比如《思考,快与慢》、《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Tier 2:普通专注环境(eg. 地铁、课间、午休等,通常是属于无法完全入定,随时可能被外部因素打断):适合摄取自成一体的独立篇章,例如王小波杂文集、松浦弥太郎随笔集、《Tools of Titans》这种访谈集。
  • Tier 3:低专注环境(eg. 家务、开车、睡前,有更主要的核心任务,读书只是作陪,随时可放弃):我会在开车时刻意选择信息密度低的音频,主要是商业传记(就是吹牛逼讲故事,注水成分少不了,比如《鞋狗》《苏世民: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播客。睡前,我最近在 Kindle Voyager 上读传统文学偏多,也会看看蔡志忠的国学漫画、衡山光辉《三国志》,主要是看古代的东西没有追逐最新信息的焦虑,适合安逸入眠。

当然,我也会自己写 AI 帮我抽出一本厚书中的重点精华,这个老读者应该都知道。

二、按个人目标契合度

绝大多数人突然卯起来读书,都有追逐短期功利的心理,但必须先明确自己要的「功」、「利」具体是什么。

  • 比如去年年中开始,美股、数字货币走势不错,我就会刻意去研究技术分析流派(不太认可基本面分析了,具体原因参照我写的《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于是搜刮了一堆技术投资书单。
  • 再比如去年下半年,我开始研究「如何科学地读书、记笔记」,所以集中读了一批类似主题的高分书,包括《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读完了》《我怎样读书》《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Tools of Titans》《独学大全》《How to Take Smart Notes》等。

我意识到,如果不确定自己的目标,就会被别人推荐的书单牵着鼻子走。正如一叶扁舟,如果没有航向,那么往哪儿都是逆风。

所以现在我但凡从朋友圈、SNS 刷到书单,都不会点开看。我不大会书荒,倘若真的发生书荒,也会主动搜索,或者豆瓣看关联推荐,绝不随机漫步。

三、按信源可靠度

优质信源,一般信息密度大、准确性强、持续半衰期久。这类信源出爽文的可能很小。

  • 例如读历代经典,能数十年如一日在书店陈列,本身就是可靠的象征,其它同期的渣书早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一个东西如果已经持续了数百年,那么它大概率还会继续持续数百年。
  • 所以要多读不同时期遗留至今的经典。当代人的很多自作聪明的理论,不过是在给历史写韵脚而不自知,最终也未必扛得过周期循环。所以我不看十年内企业家的自传。

劣质信源,以互联网上 UGC 的为主,生产成本越低,我分配的权重越低。

  • 我已经不止一次在各种手记里表达了我对当前中国主流互联网环境是「信息粪坑」的反感。然而这是经济结构金字塔决定的,深陷其中,只能向上求索,向下兼容。
  •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歌舞升平的社会新闻媒体,我都不看,除非王冰冰出镜。
  • 我追踪过一段时间,即使如王兴这样的大佬,日常发的饭否也没啥营养。更不用说普通人的日常絮叨和顿悟时刻。

鉴别优质信源的简单粗暴方法:

1)在你陌生的领域,选择收费贵的。

这种收费最好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有别人前仆后继争相付费,而不是临时起意的割韭菜。

例如想做好产品的可以订阅 产品沉思录(详见左下角原文链接),想看靠谱财经新闻的可以订阅《财新》,想搞到全球最实时准确金融数据的得买 Bloomberg 终端。

2)在你熟悉的领域,找到你认可的、乐于输出的大牛,追踪他们的日常分享。

我就订阅了几位隐藏的创投大佬的豆瓣读书观影动态 RSS,总能发现新大陆,同时暗自猜测一番大佬最近又准备朝哪个领域出手。

3)不断迭代优化。

我自己也会有「自以为发现优质信源,订阅一段时间产生了退订想法」「自以为关注的是大牛,追踪一段时间发现 TA 的动态毫无营养」的时刻。

这时候就果断地停止接收垃圾信息吧,一点也不遗憾。因为当你吃多了有营养的玉盘珍馐,就再也不会怜惜一桌鸡肋。

信息素养就是这样提升起来的。

以上就是我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月读书笔记,《贫穷的本质》等

1.《贫穷的本质(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作者:Abhijit V.Banerjee、Esther Duflo,中信出版社,2013-4

推荐度:★★★★

这是一群被形容为「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的底层民众(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小人物或是他们最鲜活的面孔),他们占全球总人口的1/7,每天的收入不足0.99美元,甚至难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对他们而言,最可怕的是,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更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作者从以下几个层面阐述了贫穷形成并循环的动因:

  • 贫穷使人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及劳动需要。过少的能量摄入使体力劳动也仅能勉强维持,更罔谈智力劳动。因此穷人只能从事低端繁重且报酬微薄的工作。这是我们通常最容易理解的原因。
  • 由于收入微薄,因此日常开销主要用于满足生活必需品的支出,鲜少有结余。即便有结余,也因为生活朝不保夕,而花费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中,而非用于投资未来。因此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也无法抵御大的风险及变故。
  • 上述的及时行乐渠道,通常由规则制定者负责提供。最常见的娱乐消遣是收看电视,于是统治者通过电视节目灌输安于现状的思想,使得穷人意淫自己生活在虚假的繁荣中,并且周围人同样如此,继而逐渐麻木,斗志消亡(某档国内几十年如一日的准点节目大抵就起这样的作用)。
  • 在资本回报率远高于人力回报率的今天,收入低微意味着少了通向更多投资机会的access,这扇大门压根就不向你打开。于是即便再吃苦耐劳的穷人也只能做点小买卖、赶不上大生意,只能做实业、无法玩资本,不可能出现暴富。
  • 慈善机构对穷人的捐助往往是免费的,于是丝毫不用付出的穷人不懂得珍惜这一切,索性出现了拿避孕套吹气球、用蚊帐当毛巾的用法。
  • 普通人的生活中许多选择已经默认内化到常规节奏中,如拧开水龙头就有相对干净的自来水、达到特定年龄就要接受学校教育等,就是这么不知不觉且顺理成章。而穷人在这些方面没有保障,需要极强的信息获取及意志控制力,精打细算,承担更多责任,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人的一生无时不刻不在面临选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穷人显然在这样一场题量大且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的选择题考试中毫无胜算。
  • ……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脱离贫困泥潭的一切努力都显得那样乏力。读完本书,连我都深感绝望。这根基绝非依靠救援拨款可以撼动,穷者恒穷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只会被进一步放大。网络有文寒门再难出贵子,并非杜撰。转念再想,端坐井底死守一隅天空,是否就不幸福呢?或许也未尽然。无知也是一种幸福,让欲望不会无止境扩张,更加容易获得满足。No offense.

2.《<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美] 威廉·E.布隆代尔,华夏出版社,2006-1

推荐度:★★★

据说是很多新闻传媒类专业的推荐书。作者威廉·E.布隆代尔,系《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本书前身是 WSJ 内部培训讲座。即便如此,读下来并未觉得酣畅淋漓或醍醐灌顶,无非一些常规写法的窍门,比如用细节打动民众、增强材料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以及用大开脑洞的方式让你的稿子显得纵横捭阖、与众不同。同类书我还是更推荐约瑟夫·休格曼的《文案训练手册》,来自广告行业的业界良心。

3.《十亿美金的教训》,林军 唐宏梅,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

推荐度:★★★★

这书成于三年前,这个周期对互联网和快消品行业而言已足以天变地异。案例虽老,但都是经典。在野蛮黑森林里没有什么 too big to fall 的救赎规则,即便曾经风光无限也可能最终马失前蹄永久葬送。失败的可能性有无数种,或是始终悬停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或是被人偶然射中阿喀琉斯之踵而全然不觉。成功学不值一提,黑暗前传能为人打打鸡血,唯有解读前人的失败才能镜鉴。春秋笔法,对某些大佬的措辞明显有所收敛忌惮。也难怪,人家现在东山再起好歹也市值百亿了。

4.《用地图看懂世界经济》,何月华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3

推荐度:★★★

喜欢图解及速读的日本人出的快餐书,不要指望带来对世界经济问题的任何深入见解,权当以图像化的视角来将问题摆在地图上给你看,以方便在电视新闻里提到欧债危机、美元贬值时,头脑里迅速形成概念。

5.《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 1》,苏静 主编,中信出版社,2014-4

推荐度:★★★

知日出的系列文章结集成册,本次为卷一,主要围绕日本历史及政治演化,少量提到商业及当代文化。打了这么多年拳皇,第一次知道三神器——草薙剑、八尺琼勾玉、八尺镜在历代天皇统治下的流转顺序,也终于明白了「神风突击队」的「神风」而自出典何处,真是有够八卦。

整个六月,上半月浸淫于在职研第一学期考试的抱佛脚,下半月则奔忙于公司产品陆续发布的节奏中,加之新启动的一项计划,读书数量开始放缓。但产出并未减少,尤其是文字量。只是还需稍加时日,敬请期待。

五月读书笔记

1、《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美]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

推荐指数:★★★★★

投资大神查理·芒格的推荐书籍列表中提及此书。芒格在199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上的推荐理由是「… because Diamond is always asking WHY」。全书系统阐述了文明如何在亿万年时间内在各个大洲演进,彼此之间兼收并蓄或互相摧残,最后导致了现今世界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地利相比天时似乎更重要,好的地理位置需要更充足的光照水分,继而孕育生命、产生资源、繁衍种族、传承文明。

一个之前未曾考虑过的问题是,为何欧亚大陆比非洲的文明更加进步?因为欧亚大陆大部分土地面积呈东西横向分布,同一纬度上的自然生态更趋于接近,因此无论是动植物的迁徙扩散或是文明成果的传播,都更为有利;而非洲大陆呈南北纵向分布,纬度的不同导致最好的情况是南橘北枳,最坏的情况是一处的进化成果根本无法为另一处所借鉴采用,虽处于同一大洲但南北部落各玩各的。连驯化和普及马都比欧洲耗费了更多时间,因此即便早早地发明了轮子,也根本进化不出马车。

这本书告诉我们,打游戏时要选择合适的降生点以及如何速攀科技树。(我最近正玩的 iOS 游戏 Plague Inc 里倒是可以恰如其分地实践本书的理论,比如病毒一上来就找中国这种地广人多的地方散布,甭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空气和水一通污染)

2、《怪诞现象学(插图第6版) : 21世纪科学防骗指南》,[美]小西奥多·席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2

推荐指数:★★★★★

出版社赠书。用科学的头脑武装大众,教民众如何辨别好的科学论断与怪力乱神的奇特现象。本书前半部类似《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意在传授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何批判性思考、例举常见谬误;后半部则剖析了大脚怪、鬼、濒死体验、UFO这样的耸人听闻案例。这些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敬请阅读这本走近科学。

3、《我是猫》,[日]夏目漱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

推荐指数:★★★★

选读这本纯粹因为我养了只猫,因此想交换身份从猫的艺术视角洞悉一番人类世界。本书文风带有一丝鲁迅式的针砭时弊横眉冷对+钱钟书式的玩世不恭游戏人间,大概夏目漱石与他们同处一个时代也不无关系。写到这里,我的猫正团成一团趴在阁楼上呼呼大睡。

4、《影舞者德川家康》,[日]原哲夫,台湾东立

推荐指数:★★★★

漫画,讲述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关原之战前德川家康被刺客暗杀,与他相貌言行几乎一模一样的影舞者二郎三郎继承其衣钵,继续扮演德川主公力求结束战争统一日本。画家原哲夫也是北斗神拳的作者,因此时不时冒出一张酷似健次郎的脸会让我略跳戏。喜欢日本战国历史的同学可以布卡上找来看看。

5、《德川家康决胜录》,[日]山冈庄八/[日]桑田忠亲,南海出版公司,2012-9

推荐指数:★★★

两个对德川家康各种八卦了如指掌的男人的对谈录,有助于对耳熟能详的史料产生更多层面的解读。

6、《奇特的一生》,[苏] 格拉宁,海燕出版社,2001-3

推荐指数:★★★

读这书纯粹因为看到一帮刚接触 GTD 概念的人嚷着柳比歇夫的时间手账做得真堪称楷模,将之捧入云端。全书最有共鸣的观点是:你花费在一件事物上时间的多少,应当反映出这件事物的价值。这个月来我司一帮同事都在炉石传说的打天梯竞赛中成绩斐然,更有甚者在本赛季成为传奇玩家。他们往往从下班回家一直奋战到次日凌晨。而我则始终徘徊在十四五级,成为被嘲弄对象。这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事儿,因为我清楚地知道炉石传说根本不值得我这样耗费时间。

7、《Using Drupal》,Jeff Robbins 等,O’Reilly,2008

推荐指数:★★★

奥莱利的又一本 manual book,图文实例介绍 Drupal 的用法。关注 Drupal 是因为看中相比另一个开源的 CMS WordPress,Drupal 提供的一些模块似乎更易于搭建网店等功能性网站。读罢感觉 Drupal 总是在一些不那么重要(或者有更好的第三方实现途径)的地方做得比 WordPress 好,这诚然是个悲剧。(这一观点也在微博上受到了一位前 Drupal Contributor 的认同)

8、《图解HTTP》,[日]上野宣,于均良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4

推荐指数:★★★

一位我比较佩服的网友的译作。之前微博上有个百度 FEXer 发的热门技术帖,说这些年来最喜欢问的面试题是「从输入 URL 到页面加载完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本书就是答案。

9、《亲爱的界面 : 让用户乐于使用、爱不释手》,[瑞士] Lukas Mathis,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12-11

推荐指数:★★★

又是一本人邮出版的行业入门书,适合-1到2岁的产品经理/设计师。

10、《猫力乱步》,猫力,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9

推荐指数:★★★

恩我没事也看看游记。写印度被骗那段好有《JOJO奇妙冒险》的即视感。希望有一天也能带另一半环游世界。在那之前我的确有在认真学拍照。

11、《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Looking at Pictures)》,[英] 苏珊·伍德福德(Susan Woodford),译林出版社,2009

推荐指数:★★

浮光掠影的看图说话,对任何一个时期/一个题材/一个作者/一种流派的讲述都言之未深,背下来当装逼的谈资都觉得拿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