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不愿写的,我发到了这些地方

(一)

轻芒倒闭、自媒体整治、短视频不得剪辑影视剧…国内 Web2 内容生意愈发艰难。贴一个之前私下写的「我为什么不做人肉运营的内容生意」的 memo

  • 优质内容,在单位经济的 ROI 上,生产者是小于消费者的(eg. 一篇优质商业调查的写作成本 vs 获得并阅读它的成本)
  • 以内容形式输出的 ROI 低,不如找更大的价值放大杠杆(eg. 一个内幕消息,披露它不如利用它投资)
  • 持续输出耗损精力,不是跟时间交朋友的生意,难形成护城河/规模效应/垄断
  • 在事后监管的国家容易被追溯过往,在缺乏理智的受众容易被过度解读
  • 难免触及版权、政策等问题
  • 同样中等偏上质量的内容:若做成收费,只提供给一小撮人,则影响力低;若免费开放,则能覆盖更广受众,则影响力高

因此,但凡我现在输出内容,要么不算生意(免费获取),要么懒得运营(不回评论),要么摆脱人肉(开发了只 AI)。

(二)

我有一个 newsletter,最近停更近三个月,缘于一堆盘桓脑中的疑问:是更侧重于满足读者需求,还是更侧重于自我表达?如何反向筛选对的读者?要不要搞成收费?要不要索性宣称自己是「不定期更新」?

周末想清楚了。我个人向的 newsletter 定位,应当是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develop myself as a product)的版本升级日志(以前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可喜欢写这个了,特有成就感)。

  • 它应该有显而易见的利益点,不能虚焦,不能散乱,不能粗暴地炫耀、叫卖、无病呻吟。
  • 它应该是阶段性成果的交付,而非自掘坟墓的敞口(很多会员制生意分不清收的是「作为资产的浮存金」还是「作为负债的预付款」)。
  • 它应该是创造者价值观的主动辐射,而非被时代思潮裹挟的人云亦云。

从这个角度看,连续两期发布的最短间隔设定在一个月为宜。内容中等篇幅以上,力求收录话题半衰期更长。

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来反向筛选受众:收费、品味近似、智力交换、价值观认同。

想到这里,我对撰写 newsletter 又跃跃欲试了。

(找不到 newsletter 订阅入口?暂不开放新增订阅,待调整妥帖会重新开放。届时会在我的其他发声渠道公布,比如这个公众号。)

(三)

我还会在其他渠道输出内容,以短/微为主。

诚然我已经过了需要积攒行业知名度的虚荣年岁,也不打算将个人盈利模式建立在影响力变现上。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 一是作为社会人,不能过于遗世独立,必须保持对市场和人群的敏感度。输出内容是低成本的想法验证和 ABTest。
  • 二是我强迫自己形成整理回顾的习惯。看似零星散落各处的短内容,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俯瞰,构成了我生命脉络的刻痕,我可以定期拓印封存。
  • 三是倘若有朝一日我蒙受黑天鹅横祸,需要登高疾呼,希望能有人听见,属于反脆弱的战略避险。

以下 3 个新建立的个人内容输出阵地,有条件的欢迎围观起来。

1、企业微信:

我会在企业微信群广播个人动态(每天上限一次,避免骚扰),例如临时起意的随缘直播、强烈推荐的内容创作。

也会开始增加朋友圈的发布频率,以价值推荐、个人感悟和分享生活为主(须知,我在国内平台发布的,一定是严格自我审查阉割后的内容)。

2、Telegram 电报频道:

以分享我主观判定的优质资源为主,涵盖书、影音、推特、行业报告等。可以视作 newsletter 的素材养料来源。会刻意摈弃个人向的表达,更注重公众价值。

订阅地址:

https://t.me/ifanbing

(请复制到浏览器打开,或者搜索 TG 频道「冰结界」)

3、YouTube 频道「冰结界」:

主要会收录三种视频内容:1)我精心准备的主题分享;2)我随缘直播的精彩片段;3)乐意公开的生活记录 vlog。另外也会经常独家在油管直播,最近的兴趣方向是打卡牌链游。

我暂不考虑在国内平台发布视频(也请勿搬运)。自我审核有隐性成本和风险,可以但没必要。

油管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rHZB9VQluxjJRnDcqKiqQ

(请复制到浏览器打开,或者搜索 YouTube 频道「冰结界」)

暂时不会考虑在别的第三方渠道开付费专栏了。原因见开头。

一年读书 196 本:我的高效阅读技巧 20 条

人们在阅读时给自己施加了太多压力。每天你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阅读材料,每天待读的书堆都会越来越高。最后买书/保存文章如山倒,却 read it never。

同时,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阅读训练在小学就结束了。这意味着我们成人的阅读操作系统,已经严重过时了,如果你需要继续使用,就得升级更新它。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你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安排阅读的优先顺序、预览和加快阅读速度,以便跟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

除却学习提升目的,如今哪怕是玩剧本杀,你的阅读能力/效率低下,也可能影响游戏体验。

我收集实践了一些快速高效阅读的技巧/原则/训练方法。总结 20 条分享出来:

1、你其实不一定要读懂一本书或报纸中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相反,你应该优先选择真正重要的阅读材料。90% 的社会新闻、99% 的微博热搜,不看毫无影响,根本不用 FOMO。

2、你不必记住你所读的所有内容,分级阅读,读完留档+检索,或者适当做关键词笔记+日后回顾就行。这一切如果能用自动化工具(如 IFTTT、Readwise)就更好。

3、将阅读内容与个人经验衔接。例如我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会把秦皇汉武如何处置货币的政策演进,跟最近国家整顿数字货币交易的政策,做个衔接。

4、在你开始学习任何新东西之前,你必须回答三个关键问题:1)「Why must I learn this?(我为什么要学这个?)」;2)「How can I use this?(我怎么用这个?)」;3)「When can I use this?(我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

5、回读会降低阅读速度,但如果确实没读懂,就值得回读。比如玩剧本杀,上文的人物和线索倘若未完全熟悉,对后续情节展开会造成卡壳,还是老老实实回读。

6、有材料说要避免脑海中发声,也有材料说脑海中发声才能加速理解。我的经验是:逻辑严密需要思考的,就老实发声,主动降低速度,换取吸收率;可以跳读的部分(例如叙事文中的大篇幅景物描写、剧本杀中的环境场面烘托)不要发声。

7、自己写工具加速阅读。例如我自己写了工具,完成外版书翻译,自动 AI 标记高亮段落(AI 的训练只与我个人的品味审美有关,所以不足为外人道)、提炼总结等。

8、短期集中阅读某个领域的文献。同类知识越多,你可以跳读的部分越多,既让自己读起来更爽快,也建立对这个领域的自信(原来我已经知道这么多了,这段直接跳过)。

9、电子阅读,用更大的屏幕有助于加速略读。相同的材料,在 iPad Pro 上跳读,绝对比在 iPhone 上跳读更省时间,不信试试看。我现在甚至还买了14寸电子纸。

10、用手指或者笔尖来引导,在速度训练早期或许有用,等你登堂入室,就会嫌弃它们反而拖累你的速度。

11、找到你最适合的环境。有些人自称能在嘈杂环境中读书(如果是硬核知识书,我就很佩服;是鸡汤口水/消遣娱乐书,就不值得炫耀),我则希望保持无人干扰的心流状态,让自己的情绪随着情节漂流、思想跟着故事走动。我在阳台搞了个安静的阅读角落,也在网易云音乐筛选了专属读书的轻音乐书单,配了副降噪耳机。

12、ABTest 一下其它跟你阅读有关的外部参数。于我而言,测试表明:照明很重要,姿势很重要,还有三种情形对注意力有加成 buff:1)读书时有只猫在旁边呼呼大睡;2)读书时电脑上的脚本还在为我赚钱/抓数据;3)读书前用全装备存档玩一把洛克人,有助聚焦入定。

13、了解你的精力和专注力的节律。瀑布流的信息速食时代,人的耐心阈值会被大幅缩减。屏蔽手机的杂音,刻意摄入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能培养/维持专注力。当别人的大脑灰质在被动接收垃圾信息的过程中流失时,你的神经元突触在潜滋暗长,是一种无硝烟的战争。

14、不同时间碎块/心理状态,适合阅读的材料不同。郝明义定义了「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甜食阅读」。就我而言,主食阅读可以放在大块时间,也可以工作状态随需而读;美食阅读就得放在睡前;蔬果、甜食阅读一般用碎片/垃圾时间,就算不读也基本不会影响个人成长,可以随时停下/放弃。

15、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确读不进去,又有信息输入的迫切需求,不妨刻意测试下:我是不是听觉/触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可以试试 Audible、微信读书之类的听书服务。

16、想读的块,另一个从源头的解决方案,就是压根不读。很多书不必读,参见这篇《不必读书》。

17、有些公认的传世好书,你却读不进去,可能是个人阅历不到。金庸喜欢《水浒》、熟稔《红楼》,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数东西,都烂熟于心;余华对博尔赫斯、福克纳、霍桑、川端康成们,极有心得;王小波常引用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而我只对自己的无知浅陋表示谦恭自知,且只在符合上述第 4 条时,才可能去读这些。

18、抽选最开头的几页认真读(好的作者都会尽量从一开始就吸引你、留住你),如果你内在感觉不到震颤、兴奋、哪怕是短暂的发麻、发凉这种生理反应,你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或者这本书一定是差劲的书。(这条经验源自真格基金的王强)

19、如果不是收藏目的,就去买电子书、二手书。这样你读起来就不必太过珍惜,从而高估这本书的价值。如果你财力雄厚,已经实现读书自由,那就像对待二手书一样对待新书,别把它看得太神圣。我经常在机场书店「遇书不淑」(机场书店你懂的,这种情形概率很大),飞机上翻几页直呼上当,下了飞机直接丢垃圾箱。

20、推荐先研习《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等探讨科学阅读的著作,再开始修炼,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的话:

1)读书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拿读书数量来吸引眼球,不是蠢就是坏。我拿读书数量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种标题党行为。很显然这是坏。(但我自认为内容对得起吸引来的眼球)

2)这 196 本书里被我打四五星的不足 20 本。读书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

3)这篇文章是作为未来家书,准备给我以后的 baby 人生启蒙用的。这些技巧/原则/训练方法会持续修订。

4)我并不想打造热爱读书的人设,也不希望将生产内容当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国外 content creator 蔚然成风)。所以不会做付费订阅,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债,会消解读书和写作带来的天然乐趣。

疫情年反思:我希望十年前就掌握的8个认知实践

2020 年,乘风破浪与尘封破烂的一年。疫情促使我做出反思调整,也给了我实践迭代的机会。总结了 8 个希望自己十年前就坚持下来的认知和实践 (首发于 newsletter,做了点 update)。

1、坚持长期主义。疫情摧毁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造成行业时局震荡,也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优先级。Done:设计更适合自己的 routine(例如晨间流程、做某件事的特定流程、各种商业事务的 SOP);重拾写代码 + 写作的技能(都是有长期价值的兴趣);逃离 A 股,投资美股;停止追流行(动物森友会、赛博朋克2077)。

update: 2021 加大了数字资产的比重,作为宏观实体经济的对冲。

2、筛选网络信息。宅家整理十年来的印象笔记,总结了优质内容穿越时间的共性。Done:搭建基于 Inoreader + Instapaper + Readwise 的阅读体系,信息管道大一统;善用 unfo、「不感兴趣」、过滤器、关键词屏蔽,关闭智能推荐;不看社会新闻、明星动态;退群保智商,歇业朋友圈。

update: 2021 增加了优质 newsletter 的订阅源,和大量付费媒介

3、正视阅读行为。读书是对大脑神经网络的调参,也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如今我只关注信息的增量、半衰期、观点可证伪、事实可预判。Done:从两个维度(《越读者》提到的主食/美食/蔬果/甜品 +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 Lv1 ~ Lv5 修炼书单)整理待读书单;多读经典;只读感兴趣的篇幅;善用速读、听书排雷,及早放弃;自己开发了一套读书增强工具;停止晒/转发/收藏书单;新书问世先搁置好奇心,过几个月口碑发酵再决定是否阅读。

update:2021 开始大量买纸书囤着,仅供需要的时候查询/有主题阅读;不再给出版社写推荐语。

4、撰写复习笔记。笔记就是人生游戏的外显存档,否则每次都要重复打怪升级。Done:试用 Notion、Roam Research、Flomo 等新锐笔记工具,最终选择纯文本作为主要笔记格式,辅以多重备份(详见之前文章);用 Readwise、Anki、循环日程提醒自己多做重复;

update:Roam 弃用,增加了 SimpleNote 整理日常零散的中间稿件。

5、反脆弱留冗余:疫情让人们正视世界并非日益美好,人生也不该始终隳突猛冲,实物、数字资产都应该加对冲、抗风险。Done:读《反脆弱》并整理了 75 条铁律;买保险、做体检;研究「生存狂」群体,购置家中应急避险装备;网盘 + NAS 多地备份此生至今的数字资产(照片、文档、笔记、代码 etc),随时经得起假想中的「Chaos Monkey」测试;绝不在第一时间升级系统;研究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想象极端负面情况+感恩当下;更关注 How (Not) to Fail 替代 Growth Hacks;冥想。

6、践行极简主义:年初搬进新家,加之疫情期间头绪纷乱,决定重修极简主义。Done:信息断舍离;爱上扔东西,统一购置白色北欧风格家装,青睐多合一物件(比如一个 Logi K380 键盘切换连接三台不同功用的电脑/平板);用智能家居降低生活琐碎;只买自己需要的,不买新上市的营销爆款(现在的主力手机还是咸鱼收的二手 Pixel 3 美版);烂俗纸质书卖给多抓鱼;减少无用社交和出行。

7、回归小众圈层:拥抱大众流行能让我更有效率地变现,但回归有归属感的小众人群,心力才能续航更久,接触更多有趣的同好,并最早捕捉潜在机会。Done:订阅 RSS、Newsletter、Mastodon 小众信源;重新活跃推特;撰写 Newsletter;多逛独立书店;不追涨杀跌陌生的热门题材股票,坚守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价值区间。

8、破除自我狭隘:「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空杯心态,重新认识自我边界、商业逻辑、社会公理、周期起伏。不再试图讨好所有人,只跟自己认同的人玩/做生意;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研究新的领域(例如深度学习),不以成为专家为目标,只求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批量备份人人网照片到 Google Photos

记录下如何批量备份人人网照片(脑残青春不堪回首的黑历史)到 Google Photos / 自建 NAS:

1、Chrome 安装「人人网一键备份」扩展: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efddmnffdanhlbgmmblkpfbllampcijp

2、激活扩展,根据提示登录人人网,一键开始检测状态/日志/照片+下载打包成压缩包。

(上述步骤前,建议先手动点开几个相册,翻几页, 把被 frozen 的照片数据文件加载到 production 的服务器,否则有大概率缺漏照片)

3、上述状态打包到本地的照片,创建/修改时间都不是当年相册的时间(而是现在执行备份操作的系统时间)。 Mac 命令行批量修改创建时间的办法是:

touch -mt 201001151500 /Users/xdash/Downloads/人人网相册/照片/

4、最后直接拽到网页版 Google Photos 完成上传(可以直接拽一堆文件夹,自动上传文件夹里的照片),照片即被归入正确的 timeline。

我的 2020 年终总结

2020 年,乘风破浪与尘封破烂的一年。

花费几个小时,整理了今年完成的 Side-Projects、收获的 Takeaways、最为推荐的 Personal Best、自选收藏 Tweets。

Side Projects:

  • Project CICERO:为满足自己读书需求开发的一整套工具,包括 DeepL 对照翻译、提取关键词、生成摘要、精华高亮模块。服务了自己和朋友,衍生出探索中的「拼书书」社群。CICERO 命名来自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哲人、法学家西塞罗。
  • Project Troy: 为满足自己网络信息摄取需求,开发的一整套工具,自动抓取 RSS + DeepL 对照翻译 + 每天投递到指定邮箱。已实现商用。命名来自特洛伊。
  • 个人博客:开通十余年的 Blog,中间长期停更,今年恢复有一搭没一搭的写作。2021 年计划将 Newsletter 的长效内容同步发过去,应该也会写一写更偏向个人的专属内容。
  • 增长黑客每周通讯 Newsletter八月重启邮件列表,每周一封写了 11 期。(主要是看到少楠写邮件的长期复利,深受鼓舞,虽然当年最早是我怂恿他开始写的)

Takeaways(绝大多数我希望十年前就开始做):

  • 坚持长期主义。疫情摧毁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造成行业时局震荡,也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优先级。Done:设计更适合自己的 routine;重拾写代码 + 写作的技能(兴趣);逃离 A 股,投资美股;停止追流行(动物森友会、赛博朋克2077)。
  • 筛选网络信息。宅家整理十年来的印象笔记,总结了优质内容穿越时间的共性。Done:搭建基于 Inoreader + Instapaper + Readwise 的阅读体系,信息管道大一统(详见往期邮件);善用 unfo、「不感兴趣」、过滤器、关键词屏蔽,关闭智能推荐;不看社会新闻、明星动态;退群保智商,歇业朋友圈。
  • 正视阅读行为。读书是对大脑神经网络的调参,也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如今我只关注信息的增量、半衰期、观点可证伪、事实可预判。Done:从两个维度(《越读者》提到的主食/美食/蔬果/甜品 +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 Lv1 ~ Lv5 修炼书单)整理待读书单;多读经典;只读感兴趣的篇幅;善用速读、听书排雷,及早放弃;自己开发了一套读书增强工具;停止晒/转发/收藏书单;新书问世先搁置好奇心,过几个月口碑发酵再决定是否阅读。
  • 撰写复习笔记。笔记就是人生游戏的外显存档,否则每次都要重复打怪升级。Done:试用 Notion、Roam Research、Flomo 等新锐笔记工具,最终选择纯文本作为主要笔记格式,辅以多重备份(详见之前文章);用 Readwise、Anki、循环日程提醒自己多做重复;
  • 反脆弱留冗余:疫情让人们正视世界并非日益美好,人生也不该始终隳突猛冲,实物、数字资产都应该加对冲、抗风险。Done:买保险、做体检;研究「生存狂」群体,购置家中应急避险装备;网盘 + NAS 多地备份此生至今的数字资产(照片、文档、笔记、代码 etc),随时经得起假想中的「Chaos Monkey」测试;绝不在第一时间升级系统;研究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想象极端负面情况+感恩当下;更关注 How (Not) to Fail 替代 Growth Hacks(我今年在推特上开了个 thread 专记失败复盘);冥想。
  • 践行极简主义:年初搬进新家,加之疫情期间头绪纷乱,决定重修极简主义。Done:信息断舍离;爱上扔东西,统一购置白色北欧风格家装,青睐多合一物件(比如一个 Logi K380 键盘切换连接三台不同功用的电脑/平板);用智能家居降低生活琐碎;只买自己需要的,不买新上市的营销爆款(现在的主力手机还是咸鱼收的二手 Pixel 3 美版);烂俗纸质书卖给多抓鱼;减少无用社交和出行。
  • 回归小众圈层:拥抱大众流行能让我更有效率地变现,但回归有归属感的小众人群,心力才能续航更久,接触更多有趣的同好,并最早捕捉潜在机会。Done:订阅 RSS、Newsletter、Mastodon 小众信源;重新活跃推特;撰写 Newsletter(而不是公众号);多逛独立书店;不追涨杀跌陌生的热门题材股票,坚守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价值区间。
  • 破除自我狭隘:「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年初关停一家公司,重大挫折耗费数月消解复盘,自此对自我边界、商业逻辑、社会公理、周期起伏有了更清楚认知。

Personal Best

  • 书籍:《越读者》(提名《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反脆弱》《巨人的工具》)
  • 影视:《罗马》(提名《寄生虫》《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半泽直树》《泽塔奥特曼》)
  • 工具:Inoreader(提名 Instapaper、米家、Notion、IFTTT)
  • 购物: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冒着疫情出门买回的小猫
  • 游戏:风暴英雄
  • 漫画:《铳梦 Last Order》
  • 股票:Bilibili
  • 广告:百度《你说啥》

Tweets:

  • 阅读/认知:
    • 这一年潜心阅读了更多「商业增长」的报告、观点、传记。写得好的满足:1)深度聚焦「非共识」、「反套路」、「数据验证」;2)案例对象更小众(真·成长期、未被资本游戏浸染、内部披露真实性高);3)内容收费,且 to 读者而非 to 品牌。
    • 商界领袖公开推荐的书,多半不值深读:要么是为了追求认知层级的最大公约数,推荐相对较浅显的书;要么是出于塑造自我形象,推荐悲天悯人或形而上学的书。——清理收藏的大佬书单有感。
    • 我们之所以选书、读好书,无非是满世界寻找前人玩家的顶尖存档来继承,以减少自己打怪练级的麻烦。
    • 一个观察:效率工具因为枯燥和反人性,是很难吸引大众用户的品类;一旦效率工具为了吸引大众用户,而增加 fancy 的要素,则可能背离效率初衷,或是让人将 fancy 要素当成效率本身——最后醒悟这一切只是镜花水月。这也是我为什么停用 Notion 转投 Roam,因为前者过于 fancy,反而像资本兜售的效能美梦。
    • 「把一个概念用熟到在大脑里产生一个结实的突触」,芒格简化表达成「让它们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精神格子」。啊,多么聪颖的大师。
    • 希望有一种阅读服务:根据我读电子书留下的划线批注,自动给我邮寄一本纸质书,且以荧光笔+好看字迹同步了我的划线批注。
    • 「研究人员测量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时发现,我们日常思考中有12%的内容是同未来相关。换言之,每8小时的思考中,就有1小时是关于还没有发生的事,相当于我们每天在给未来纳12%的税。」
    • 拿常用资讯和社交产品实践了下卸载 app 改用 web 版,好处至少有:1)给出更少的设备权限;2)更少花里胡哨功能的诱惑;3)在安卓机上更加细颗粒度和跨域的分享可能性(类似 app 的 deeplink);4)统一的浏览器内管理体验;5)跨平台,省内存,可去广告。
    • 把 40GB 微信历年聊天记录舍弃,只保留了最值得沉淀的 50 个常用联系人的聊天,数据瞬间瘦身到 4GB。现在主力机切换到 Android 生态(美版 Pixel 3+只从 Google Play 下载应用+全局智能科翻+挂载自家 NAS + 1TB Google One+台湾中文 Google Assistant)。感觉精神被 set free 了。
    • 「越是商业化的染污影响较小的早期的人,写下的文字越是他们生命的写照。」——王强解释他为什么从不读畅销书。
    • 「阅读有什么用?」「阅读能让你看待世界的时候不只考虑有什么用。」
    • 想要豆瓣读书出个状态标记按钮:「扫读放弃」。
  • 投资/生意:
    • 消费品、童书、生鲜、餐馆网红店.. 哪有什么「长期主义」的投资热点,有的只是下行周期全都退守到毫不新鲜的安全事物中罢了。
    • 讲真,懂产品的人光看看 Changelog 来判断互联网产品的数据走势,比听分析师夸夸其谈靠谱多了。B站 Q4 还有好几个我认为提振业绩的新 feature,实际体验下来没毛病。中短期铁定不卖。#BILI
    • 虎嗅有个板块叫「创业维艰」。我觉得这是个自证式的喻言,因为正是有虎嗅这样媒体的存在,致使创业更加维艰。
    • 王慧文问:为什么传统行业市场营销部老大都是营销口出身,互联网行业市场营销部老大都是 PR 出身?我试着草率作答:一个是贩卖当下,一个是贩卖未来。
    • B站 新出了三个功能:1)评论区写时间点可跳转;2)Up主弹幕(可跳视频);3)任何时间点弹出引导关注按钮。啧啧,冲着这几个靠谱 feature,去买了点 B站 股票。
    • 以前听到二十倍,马上联想到界王拳;现在听到二十倍,第一反应是加杠杆。这大概就是变成了庸俗的成年人吧。
    • 在 B站 关注了一个基金投资的实盘日更 up主,眼见着这两周净资产一路从 95 万降到 85 万再降到今天的 75万。
    • 股市投资犹如玩 MOBA 游戏,多空双方就是交战双方,地图就是选交易所板块,交易策略就是点天赋思路,熟悉个股就是有擅长的英雄,政策动向就是版本调整。你要做的就是综合上述胜率期望值更大的组合去行动。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连累了别人。
    • 发现一个调研餐饮店平均翻台时间的小技巧:看小程序从下单成功到提醒用餐评价的通知间隔。比如麦当劳是25分钟。
    • 能赚钱的读书产品,必须是逼格外显化的,也就是不对效果负责。
    • 产品是资产,代码是负债。
    • 有钱的捧个GMV,没钱的捧个DAU。
    • 经济下行周期,听失业在家做课谋生的前增长负责人,分享他们在上行周期误打误撞做出的案例,强行归因梳理总结成六个维度七个要素八个法则,真的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然而恰恰由于是下行周期,这种供应和需求都超多,看起来很繁荣的样子。还不如趁这时光多读书多锻炼。
  • 人生/职场:
    • 现在非常享受做有复利效应的事情中、非标的那部分 dirty work。因为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是我不会被 AI 取代的环节。比如:给 AI 标记数据、针对特征设计规则。
    • 看到一句话「年轻时候发骚,只是本能;人到中年发骚,是一种能力。(体力、精力、财力缺一样,都骚不起来)」。2333
    • 看人们做了什么,比听他们说了什么,更有价值。所以现在商业杂志,我只读《人物》;虎嗅专题,我只订「首席人物观」。
    • 在内卷的领域里,做一个 taker 而不是 maker,是更优策略。
    • 内卷化的英文是 Involution。根据英文反义词法则,随手换了下词头,就有了 devolution 和 revolution。原来解决的办法,谜底就在谜面上。
    • 发现自己三个月前写的一个 bug,原来是个特意为之的 feature,这种感觉就像是年轻时的瞎折腾变成了求职履历的亮点。
    • 看到一段话——真正的谦卑包括两件事:第一是知道了自己的局现性;第二是懂得去寻找必要的帮助。「英雄」在自己的世界中死亡了,这便是男人(或者男孩)和自己真正谦卑之心相遇了,这或许正是他英雄意识的终结时刻。// 不,我觉得这是从孤胆英雄,变成了带 sidekicker 的超级英雄,是更成熟的资本主义核心英雄观。
    • 今晚跟老婆重看了一遍十年前的电影《在云端》。十年间,从大学生到社会人,从满腔热血到寻求安定,从四处演讲到回归热爱,从表面光鲜到内心富足。这部片子揭示的两条年龄线的价值观冲突,倒是在我身上走完了一圈高度贴合的轮换。
    • 自己很强,且能筛选、识别和欣赏别人的强,这是一种愉悦优美的体验。
    • 最近反思十年来的起落,发现我掩藏在 XDash 这个网络 ID 下往往更有观点更有态度,I/O 量也更大;反倒是用实名著书立论、搞分享做培训,很难彻底放开手脚,大概就是所谓写过畅销书之后的「偶像包袱」。所以今后更多应该还是会用网名来表达本我。把独立博客又弄了下,今年也要更多输出。
    • 半桶水晃荡的时候最有兴趣和最爱公开搞分享,等水满了觉得要么收声要么做巨贵无比的闭门咨询。最近开心的事之一是似乎又有了想做分享的事物。
    • 「登上山顶的人看到的景色都是一样的,只有在山腰上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 看到一句话,「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经济下行+疫情蔓延的开年,提醒自己中长期不要陷入此种状态。
    • 谨防陷入一种知识分子「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的状态。
    • 梭罗说,「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生活。有些人因此感到幸福,因为他们通过逐渐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来达到满足。他们减少购物、食欲减退、蜷在自己的角落。他们妥协,合理化,最终和解。在拼搏者眼中,这不过是失败者的安慰奖。」
    • 「表达欲和 sales 极强的人需要警惕,因为越讲越顺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思想上就不存在迭代。一旦自己越来越信,就闭环了。所以大部分的大忽悠也会被自己忽悠,因为只有真的信,才能表达好。极少数的人才能做到只忽悠别人、不忽悠自己,而这样的角色常见于神棍和大政治家。」
    • 出国开眼看世界的一大意义是,让人醒悟以前习以为常的常量,其实不过是个变量。
    • 深夜读完咪蒙那篇报道,几点感触:1)想起曾国藩的训诫,要有菩萨心肠,也得善用雷霆手段。2)商学院的课听个响,缺乏深度理解就盲目效仿,引燃了利益不均的导火索。3)「不在风口浪尖的日子,她反而更幸福」。结语深得我心。没经历过峰谷起落、尚对名利汲汲以求的人,恐怕只以为是成功人士回归田园生活的自我安慰。4)时势造英雄,靠风口催肥的创业,失速于时代演进的自然淘汰,寻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剧变的、熟悉且热爱的行业,才是事业长青的保障,而非纯靠扮演工作狂;5)三十岁之后的人生,应该尽快还完童年债,然后多结交长辈,真正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 王朔说:「你要小心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劲教你学好,然后好由着他们使坏。」
  • 其它:
    • 《监视资本主义》里把「掌握大数据监控和预测用户行为」比喻成「在总部有一个用户的巫毒娃娃化身」这个比喻,妙啊。
    • (大概是上升处女座的)我研究了一下,想收藏某动漫角色,又惧怕大小不一款式各异的手办让柜子显得不整齐,最好的办法是——全部买成 funko。比如最近又想收 DC 多元宇宙的 funko 狂笑蝙蝠、游戏王的埃及使者、OW 的 http://D.VA 了,funko 家都有哈哈(非恰饭)。
    • 初学冰刀滑冰,在冰场被一男一女两个不认识的七八岁熊孩子组团嘲笑。于是我发挥拱火技能,挑拨这俩小孩从比技术比教练到比家教比家境,几番pk下来,成功让女孩鄙视男孩,男孩羞愤退场。滑冰真是好玩呀。
    • 一个多月前,想闲鱼上 2000 元卖掉 2015 款 Macbook Air,买家收货后对成色不满,退货来回多花了我将近 100 的物流费。后来将这台 Air 当成服务器,跑我写的黑科技系统,其中一个模块单独拆出来,做成 to B 生意,第一单一个月就能收入 2000 元。果然这年头最赚钱的是占有生产资料。
    • 看华杉注解的《孙子兵法》,援引的诸多经典案例,除少数是天马行空出奇制胜,有大量经典战役的前提条件居然都是刻意「避而不战」「以逸待劳」(至少占到六成),很值得玩味。
    • 本来想专门写个网页做服务监控 dashboard,仅自用;后来想到个偷懒办法,所有该输出状态日志的地方,直接在 Google Drive 的状态监控专用文件夹生成个文件。这样我躺在床上也能用 GD App 看这个文件夹,实现监控。只需要两三行代码。做内部产品就是要快糙猛。
    • 《王者荣耀》的最近五位代言明星里,杨幂负责代言的是「发育」角色。真的是很会匹配。
    • —— 请用「正则」造句。—— 「身正则不怕影子歪。」
    • Python 就像日语,初学简单,越深入越玄妙,创造者从其他语言里借鉴了不少精髓,也另辟蹊径地发明了不少诡异语法;随着时间演进都有世界各地的流行体系汇入,但难掩骨子里的刻板土鳖。
    • 我配齐了全套米家智能传感器,唯独觉得「魔方控制器」没啥实用场景,深锁橱柜。今天老婆重感冒,无法发声,在卧室早早躺下,迷迷糊糊,而我要在书房写代码。灵机一动,掏出魔方控制器,设置了「摇一摇就让书房里的小爱同学叫唤老公」的智能场景,丢给老婆,遂放心钻入书房。二人都表示很满意。
    • 我让老婆给我买蝙蝠侠联名的衣服,她买了吃豆人的,说 BATMAN 的没了,PACMAN 的反正就差了两个字母。。
    • 独立开发者最喜欢重复造(并祈盼从中获得收入)的轮子:笔记软件、记账工具、RSS 聚合..(网友补充:导航、博客、Product Hunt)
    • 我一个建站至今 12 年、Web 2.0 年代写起的 Blog 「同步控」,域名今天正式到期。决定不再续费,任其消散(停更 4 年,早就没有流量)。当年,它意外助我轻松拿到实习(盛大文学)、第一份工作(盛大创新院),在 TMT 投资开始兴盛初期,也有不少投资人是靠它被动结识。那确曾是中文互联网最好的时代。
    •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via 网易云音乐)
    • 李诞会不会是年轻时的北野武?
    • 因为得知万茜获赠暴雪十五周年退役服务器,对她好感度+999。

终止续费独立博客「同步控」

我一个建站至今 12 年、Web 2.0 年代写起的 Blog 「同步控」,域名今天正式到期。决定不再续费,任其消散(停更 4 年,早就没有流量)。当年,它意外助我轻松拿到实习(盛大文学)、第一份工作(盛大创新院),在 TMT 投资开始兴盛初期,也有不少投资人是靠它被动结识。那确曾是中文互联网最好的时代。

这个博客断断续续大概写了四五年,起初是大二一堂设计课作业的副产品,内容都是我当时感兴趣的「云端同步工具」。我花一切业余时间来维护,前后大概写了 200 多篇文章,六七万字,占用了我不少校园闲暇时光,却乐此不疲。从未想过这份毫无金钱回报的热爱,会在未来转化出梦寐以求的机会。

如今 12 年一个轮回,也算是功成身退。但愿未来人生仍能涌现出新的热爱,像这种不计世俗回报的全情付出,此生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