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GTD 的微博讨论

因故与同事会餐,席间主题围绕 GTD。作为一枚接触和践行 GTD 理论近两年的非著名 GTDer(请看我之间写的个人 GTD 工具列表),这两年的确因此获益良多,有效地解决了日程管理、压力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使得个人生活得以充实丰富,挑战与刺激并存。

同时,践行 GTD 就如练剑,如参佛,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遵循“器->术->道”的过程,最终的境界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不必刻意考虑 GTD,而实际上相应的过程已潜移默化地贯穿始终,无声中听惊雷。

——资深的 GTDer 会跟你说,他们现在做 GTD 用的是脑,是心,是随手抄起的一张废纸一支水笔,是一花一叶。

Continue reading “关于 GTD 的微博讨论”

互联网阅读学习经验

前两天在GTalk上接受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在线面试,谈到个人关注点广泛,如何实现钻研深度的问题。我承认自己是个兴趣广泛的人,GR里订阅了各类内容,也因此深感信息过载,不堪重负。结合当时回答的内容,和事后的思考,谈谈我对互联网阅读学习的理解。

1、互联网是座大金矿,容量丰富,但不同信息源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需善于甄别。如果将信息源和接受者表示为两个向量,那么信息最终产生的价值就是这两个向量的乘积。既要找对方向(专业、可靠的信息源),又要确保数量(有效内容的总量、密度),才能实现最终乘积的最大化。

2、国内互联网娱乐化倾向严重,SNS中广为分享的绝大部分内容注重的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而非信息价值的输出。流连在此类网站,很难吸收任何营养。即便是内容挖掘类网站中由网民“公投”出的内容,也以快餐、功利、趣味和性内容居多。因此,我认为通过(非垂直的)社会化网站进行学习基本不靠谱,更多的时间还是应当花在专门的主题网站,进行有系统、有侧重的阅读。

Continue reading “互联网阅读学习经验”

非理性的博弈:当小丑还是当双面人

# 本文是我的投资学公选课论文,标题有改动。如要转载,请手下留情注明出处。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2002年初一场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发表过如下言论:

“我们都知道,有些事我们知道,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同时知道,我们知道的有些事情,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就是说,我们知道,世上有些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但同时我们并不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真的是不知道。“

单从人类思维系统角度来说,这番话绝对可算作真理:我们的知识构成,可分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遗憾的是,拉姆斯菲尔德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表了这一言论。在场记者并不打算关心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因此拉姆斯菲尔德一度因此番绕口令般的发言成为了媒体竞相嘲笑的对象。

Continue reading “非理性的博弈:当小丑还是当双面人”

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PKM]

# 这篇文章原本发表在个人博客。考虑到同步控和 GTDer 也有需求,因此特转刊于此。GTDStudy 的 Yibie 说我无意中完成了完整工具链的构造。其实什么工具链不工具链的,就是平时一点点使用经验的积累,个人的懒惰助长了我寻求工具借力的需求而已。

之前曾写过一篇《我的时间管理(GTD)工具》。应网友要求,再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工具。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 这是一个将被动的“海绵式学习”(单纯吸收)转变为主动的“淘金式学习”(注重批判及与知识的互动)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管理过程(收集->组织->分析->总结->实践->发表->对话),将别人的知识技能固化到自己的头脑中。
  • 知识爆炸,信息过载时代,相对有限的记忆力系统应当善于对所摄取的内容进行合理整顿,否则极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辨不清何智慧,知识与信息三者之间的区别。
  • 个人学业和专业需要,有时候想方案做创意并不是简单地拍一下脑袋或者搜索一下就能出来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
  • 长不出钱钟书的脑袋,咱配合现代化手段,效法一下钱的研习精神,还不行嘛。

我选择知识管理工具的标准:

  • 功能强大,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和图形化界面,完成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检索、重构。
  • 可扩展,能跟外部程序交换数据(导入/导出),支持同步,可保留镜像。
  • 工具本身并不会加重我的信息焦虑。

我使用的知识管理工具:

1、Google Reader + Gmail

我每天必用 Google 旗下服务,将其当做个人知识整理系统的关键中枢。Google Reader 是我的主力RSS阅读器,Gmail则是主力邮箱。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组织。

如下图,在GR中看到值得收藏的文章,可点击文章下部的Email按钮,将其发送为电子邮件。通常我会在邮件中加注关键词,并标记上“#kms”(这里含义是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你可以修改为任何你喜欢的)。

Continue reading “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PKM]”

读《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

最近生活节奏紧张,忙碌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设计上,包括课程作业设计,比赛设计,商业设计,以及负责的一个学校范围内的海报设计比赛。尽管我铁了心这辈子不靠做设计吃饭(我也没那本事),但依然感谢在设计学院呆的这几年赋予我对设计的基本理解和审美。

为了参考和借鉴,课上课下看了不少设计类书籍(豆瓣收藏)。其中包括昨晚看的一本美国的鲍勃·吉尔所著的《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之所以点名表扬这本书,是因为像这样不装逼、无废话、语言直白、案例丰富的大师手记,在这年头已经不太好找了(更多的是理论堆砌、论文翻录、作品陈列和脸上贴金)。相比之下,这本书短短一百来页,排版轻快小巧,以案例图片为主,其间穿插着作者创作之初的原始问题、思路转化和最终解决方案,以及简短的归纳评论。读起来行云流水,理解转化率也高。

该书前半部分定义了基本的设计概念、创意方法和构图技巧,配合图例,适合设计初学者参考。后半部分则集中于以作者亲身参与的设计项目,阐述创意概念的实现方法,即从问题到思路再到解决方案的转化过程,很具启发性。

很多创意的最终画面结果看上去简单直白,直击主题,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复杂的内涵,实则经过了遴选与比对。最好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这里的没有设计指的是设计的自然到位,不着痕迹。之前我曾感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潜移默化被策划的世界,而就在这看似平凡的日常点滴中,我们也同样身处被设计的世界。我们都被设计了。

书中几个有趣的解决方案:把书放在老式笨重磅秤上称重,表现书中的大量专业信息;用两个电线纠结到一起的麦克风,表现自由党和保守党进行广播辩论;像看图说话那样在扫帚图案的各个部位标注字母A、B、C,表现“如何经营一个办公室清洁公司”的演讲主题;在联合国的字母缩写U.N的前后加入手写的l和ch(组成了lunch),表现联合国系列非正式午宴;用拉赫曼尼诺夫(Rachmaninoff)风格和哥施温(Gershwin)风格的钢琴对比,表现一场钢琴演奏会的两个极端;把扑克牌里K的国王全身上下的红色替换成扎眼的紫色,表现一家彩色制版厂拥有的颜色校正服务……

Continue reading “读《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

《趣味博弈学》读书摘录

石头剪刀布

在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驰的老爹在死前将自己一生纵横官场坎坷沉浮的经验总结为一句“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教导儿子在错综复杂的官场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之道。好在星爷最终学会了以牙还牙,否则老爹穷极一生写就的《青天秘籍》也只能拿来打麻将垫桌角。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在官场还是职场、商场、考场、游乐场、体育场,但凡涉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处处是博弈。坚信“无招胜有招”地以愣头青或者说无头苍蝇的状态对抗信息不对称和不均衡博弈局面,显然不是“我的未来我做主”的态度(但不排除有人更喜欢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如何在决策与选择中寻求可获得的最优解,这是学习博弈学的意义,也是其价值所在。

在寒假恶补《Liar Game》之后,我对博弈学的兴趣更浓,并在最近读完一本傻瓜级入门书《趣味博弈学》

全书没有复杂的理论和公式,完全是故事+辨析的形式,讲解了博弈中的基本模型、惯用策略以及理性和感性在博弈中的不同作用。虽说结尾部分有凑字数之嫌(一些待人处事安身立命的Tips,颇有左岸读书的文章风格),但仍不影响本书对博弈菜鸟的启发性。

Continue reading “《趣味博弈学》读书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