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正确的问题

同样是提问,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次,并非完全取决于提问者本身的知识背景,更在于提问者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深入研究的决心。

好的提问,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基本上在提出问题的那一刻,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最近 CBNWeekly 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要去问“人能不能像鸟一样在天上飞”,而是要问“如何将向前的速度转化为向上的升力”。我以为然。

问正确的问题并非易事。一个机械地套公式的方法是连续追问为什么,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正如这篇《独立思考着的思考模型系列1:如何科学地思考》开头的例子。

什么是愚蠢的提问呢?就是被问者可以用“自己去百度查”这样的句式打发你,而你连拍脑门直呼我之前怎么没有想到呢。因此,不妨在问题出口前,先试着用这样的回答审问自己。节省下的是两个人的时间。

即便有必要向他人提问,也应当提供完整详尽的相关信息。“为什么我的电脑很卡”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智力问答节目的翻牌抢答环节,我会从不下十种角度去回答可能的原因,为了赢得一座奖杯。但如果只是普通的网友提问,个中头绪很可能剪不断理还乱,最终结果就是干脆置之不理。

一轮问答之后,自私的提问者只关心自己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回答,而明智的提问者则将举一反三的思考与收获同时带给了两个人。

思维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这一说法,最近读到于《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最早由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牛顿通过实验提出,此人随后也因此研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知识的诅咒”,说的是一旦某人掌握了知识A,那么他很难从一个“无知(知识A)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无法理解和估计“无知者”的想法。

这一观点近似于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同之处在于,它似乎更应当被翻译作“子乃鱼,安知非鱼者焉知鱼之乐?”

举几个例子。喜欢汪峰、白桦的八零后歌迷,无法理某些解九零后为什么如此痴迷“东方神起”以至于甘愿为了“哥哥们”而“献身”;使用 Google Groups 进行知识管理的用户,无法理解百度贴吧对某些游戏玩家而言是多么地解蛋疼;去过世博的朋友,无法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大波大波的人争相去烈日下扎堆等待三四个小时,就为了进中国馆看8分钟的人造和谐短片;依然打着光棍的宅男,无法理解刚跟女友分手的帅哥即将孤单面对七夕情人节的寂寞(虽然此时二人的 isAccompany 属性都是 false);吃到葡萄的既得利益者,无法理解底层群众渴望共同奔小康的“酸葡萄心理”……对了,手里握着 iPhone 4 还嫌天线信号不好想要讨个说法的家伙们,你们无法理解我此刻我若能入手一部,该是怎样激动到拜春哥。

当“知识的诅咒”作用于一个共同协作、由不同专业人士构成的项目团队,那么它便很容易表现为“思维的诅咒”。所有人按照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知识构成来思考,对同一个问题折射出多个角度的理解。

Continue reading “思维的诅咒”

尚译(Someyi Translator),威武

我惯用的浏览器是 Google Chrome,一大先天不足在于其采用 Webkit 内核,导致很多现有翻译软件(如金山快译、网易词典)无法完成划词翻译,阅读英文网页尤其麻烦。于是我在Twitter上求助。鲜甜IT博主给我推荐了一款小工具——尚译,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使用方法很简单,无需安装插件(尽管我也曾让Chrome插件满载,但目前用的是Portable版),直接将以下按钮拖拽到Chrome/Firefox标签栏,或是将代码添加为新的bookmark(代码附于文末)。

尚译

使用时,点击 Chrome 标签栏的尚译翻译按钮,网页中会显示浮动的“译”翻译框。在网页中直接划词,“译”框里就会很快显示出对应的翻译内容。

Continue reading “尚译(Someyi Translator),威武”

批判性思维与学术研究

出于个人学习和大牛崇拜,最近网购了这本《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恰逢课程作业需要,在未完全参透本书之前,先行探讨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对个人学术研究的启发意义。

为什么要训练批判性思维?

1. 美剧《HEROES》里的两位男主人公——Peter与Sylar,都拥有“吸收他人超能力”的超能力。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简单的肢体接触吸收,但只能保留最近获取的能力;后者则是通过开人脑壳观察内部结构掌握,因而所有能力都能永久保留。

对比思维认知的两种类型,可以发现,编剧为设置矛盾和平衡剧情而可以进行的这两项设定,非常类似于海绵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前者面对信息,全盘接收,浮光掠影,追求的是广度;后者面对信息,融入理性分析和去粗取精,因而鞭辟入里,印象深刻,追求的是深度。

思维拓展,头脑风暴,需要海绵式思维的素材积累;构思策划,深度研究,则需要批判性思维作为辅助工具。对于严谨的学术论文撰写,尤其如此。

人活着需要定期刷新自己的内在品质的固件版本。将海绵式思维升级为批判性思维,伴随而来的是有所增益的喜悦。

Continue reading “批判性思维与学术研究”

网瘾儿童是拯救2012的中坚力量

最近几周看到的最扯淡的TED讲座,来自 Jane McGonigal,据说此女最近十年都在忙着通过开发网络游戏让人类社会更美好。讲座是上个月的,昨天 TEDtoChina 放出了中文字幕版(但我这里看始终卡到不行,于是还是在优酷上找了段原版没字幕的)。

我怀着对她这个标新立异的主题的好奇,点开链接,忍耐听完。最后只怪自己手贱+蛋疼。看来TED除了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也是个鱼龙混杂思想开放的场所,需要听众自行辨别,各取所需。

Continue reading “网瘾儿童是拯救2012的中坚力量”

《我是一只IT小小鸟》书评:大牛是这样炼成的

大牛是这样炼成的

在承认互联网是强大而省钱的学习工具的同时,它也助长了我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所订阅的博客,牛人们的博客。在阅读品味他们码出的每一个字时,你会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感到惊叹,怀疑他们的脑部构造是否异于常人或是被门挤过。作为因果论的忠实信徒,我会很自然地生发出对牛人们往昔经历的好奇:这些牛人是怎么炼成的?

《我是一只IT小小鸟》这本书是我在豆瓣发掘,并通过Mindhacks的介绍才决定购买的。之前我一直是Mindhacks博客的忠实读者,尽管他的更新频率低到吐血。

这原本是一部回顾二十余位目前在IT相关专业领域学习或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日成长求学经历的自传体拼盘。名校头衔、留学经历、公司背景足够撑起这本书的独特卖点(想当年一部《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成了多少渴望教子有方的父母的圣经)。只可惜名字定的有点suck,其实靠内容取胜的好书又何妨放下架子取个高调的书名。比如《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的震撼,比如《豆瓣流行的秘密》的标题党,比如《69》的邪恶。

Continue reading “《我是一只IT小小鸟》书评:大牛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