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学术研究

出于个人学习和大牛崇拜,最近网购了这本《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恰逢课程作业需要,在未完全参透本书之前,先行探讨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对个人学术研究的启发意义。

为什么要训练批判性思维?

1. 美剧《HEROES》里的两位男主人公——Peter与Sylar,都拥有“吸收他人超能力”的超能力。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简单的肢体接触吸收,但只能保留最近获取的能力;后者则是通过开人脑壳观察内部结构掌握,因而所有能力都能永久保留。

对比思维认知的两种类型,可以发现,编剧为设置矛盾和平衡剧情而可以进行的这两项设定,非常类似于海绵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前者面对信息,全盘接收,浮光掠影,追求的是广度;后者面对信息,融入理性分析和去粗取精,因而鞭辟入里,印象深刻,追求的是深度。

思维拓展,头脑风暴,需要海绵式思维的素材积累;构思策划,深度研究,则需要批判性思维作为辅助工具。对于严谨的学术论文撰写,尤其如此。

人活着需要定期刷新自己的内在品质的固件版本。将海绵式思维升级为批判性思维,伴随而来的是有所增益的喜悦。

2. 媒体发展,信息空前爆炸;时代发展,社会纷繁复杂。高效的信息摄入伴随着高伪装性和高遗忘率。批判性思维及时出现,借我借我了一双慧眼。

它帮助我认清哪些是值得用强力研读的智慧和文献,哪些只需要在阅读器里直接mark成read而不必产生阅读焦虑;哪些研究成果是值得向全人类推广的技术飞跃,哪些统计数字是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强奸民意的捏造产物;哪些是善于独立思考、观点一针见血的思想家,哪些是只懂得在新浪评论里发牢骚的愤青,或机械重复他人观点的鹩哥。

3. 我的身份(学生),专业(广告),兴趣(通过网络输出价值观),以及薄弱环节(社交),要求我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武器,学会提出正确的意见建议,因而更有效地影响他人

怎样训练批判性思维?

1. 独立进程,黑帽思考。

之前在《优质思考的5个学习心得》里提到,“有意识地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是一种意识”。从那时起,我开始刻意地在自己的思维主进程之外,另辟一个进程,用来感知和评估我的思想状态和心里起伏,获益良多。

在此,我认为批判性思维学习者,同样需要专门设立一个思维分支,用来检验和批判摄取的外在信息(类似于“六顶帽”思考法中的“黑帽”)。你需要不时地对自我发问:这样的观点是否具有切实的理论依据 / 我是否因为个人价值观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而影响对结论观点的取向 / 我是有比作者的描述更好(坏/准确/可信/反驳)的论点 / 作者的观点是在试图影响和改变我某一方面的行为吗 / 以上结论是言之凿凿还是一派胡言 / etc。

2. 慎重对待数据/类比/权威/案例。

书中作者例举大量实例,以表明人们司空见惯的引证技巧中,很可能包含谬误与陷阱。比如,同样是权威发布的数据,一份由国际顶尖学者共同把关的学术论文期刊所给出的数据,就比国家统计局在官方网站发布的民意测验的可信度高。前者经得起实验室检测,后者经不起老百姓推敲。

再比如,将吸烟与直接吞砒霜类比,借以证明二者共同的毒害作用,显然忽视了吸烟者在吞云吐雾飘飘欲仙时的快感,以及尼古丁的慢性毒害与砒霜的直接起效之间的差别。

3. 善用信息获取和知识整理工具,适当养成“考据癖”习惯。

专家学者的证言不等于金科玉律,很多时候你需要评估一下此人的背景、在该领域的学术专业度,以及与所发表观点的利益相关度。写论文,引述二手资料,最好还是先去查证原始资料的可信度。读图时代人们追求“有图有真相”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Photoshop的强大存在。习惯用百度的人,在重大国际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也要学会借着Google的梯子到墙外听听不同的声音。

4. 过犹不及,切不可走火入魔。

批判性思维不是教你在任何时候都跟人唱反调,更不是在公开场合刻意营造标新立异。尤其在这样神奇的年代神奇的国度里,可供炮轰的对象每天都在涌现。如果只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发动攻击和逼人屈服的武器,那还不如随星爷一起去飘香院进修一张“吵架王”的资格证书。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有建设性的批判,而非宣泄满腔牢骚。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或是还未意识到。

# 初步学习经验暂且分享至此。待完整读完本书后,将就批判性思维中常见的谬误陷阱,进行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