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只是弱需求

最近在看《结网》这本书,作者王坚多处用他的实验性产品——糗事百科举例,探讨用户定位、信息架构、体验设计、营销宣传等种种技巧和策略。实践证明,糗事百科的确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网民需求的成功产品,在中文博客界(内核用的是 WordPress)订阅量傲视群雄。

阅读时我也针对我的试验田——同步控的自身短板和发展瓶颈进行了如下思考。结论是,虽然切入点小,领域高度细分,但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预想的蓝海那么蓝。

同步只是弱需求

从需求强弱的角度讲,同步功能只是弱需求(除非用户找的就是 Dropbox 这样专门用来同步的工具)。用户不会专门因为同步功能而去选择一款在基本功能上有硬伤的工具。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功能良好的前提下,同步功能才能作为附加价值,成为产品竞争的策略,提升用户满意度的筹码。

例如,知识管理工具最核心的功能是录入、编辑和体系化生成知识结构。OneNote、Mind Manager 的功能足以满足用户大部分知识管理需求。倘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入知识资料同步至云端,则是锦上添花,脱颖而出。倘若连画个思维导图都不提供现成的元件库,录入文字不支持选择字体字号颜色格式,即使你能同步,充其量我也只会把你当做 Evernote 的备胎。

好消息是,云计算时代,炒作和践行 Cloud 的概念已经变得愈发容易。任何产品似乎都没有理由拒绝云端的诱惑。娱乐、存储、杀毒、词库、互动、协作、个人管理、通行证账户、自动升级等,纳入云端已几乎不具备门槛。坏消息是,现在云端的概念已经不那么容易忽悠住用户了。

从抓虾倒闭看技术驱动

最近在云科技读到一篇抓虾创业者徐易容二次创业美丽说时,对比前后两次创业经历的详尽总结(原文地址点击这里)。

实际上,RSS阅读与同步有着极其类似的境遇,同样是数据存储在云端,同样是直接针对终端用户,但同样由于技术驱动、缺乏互动,且都不是用户每日必需的强需求,因此无法顺利打入大众市场,圈地范围有限。

只有跳出技术驱动的牢笼,以市场为中心,以需求为着力点,才能将同步的外沿逐步扩大,推而广之到潜在用户。

定位于人,还是定位于功能

同样是业界顶尖的产品,做 IM 出身的 QQ 与做下载出身的迅雷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二者核心功能的定位。

QQ 的定位在“人”,抓住了人的各种需求,以装机量和桌面占有率庞大的 QQ 软件为载体和依托,再去发展游戏、影音、支付、SNS、邮箱等服务,就变得水到渠成,易于扩张。

而迅雷的定位在于功能,在于下载,这就决定了其无法简单地将品牌优势带入其他领域,用户不会因为你叫迅雷,就去买迅雷邮箱、迅雷团购、迅雷偷菜、迅雷安全卫士的账。

你可以骂狗日的腾讯,但腾讯的确有扩张的资本、手段与产品。这就是以人为定位的先发优势。

而同步,则完全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很难再对该功能的用户群进行拓展延伸。做知识管理的童鞋不一定在乎是不是用的云杀毒,一天换三部手机的童鞋也不见得就得是 Pidgin 的玩家,很可能就认准国产,就爱聊 QQ。

同步概念仍需普及

无论 Dropbox 在国外如何火,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步,目前在国内外都是较为专业和资深用户所了解和常用的功能。同步控此前曾做过读者调查,其中IT人士、科技通讯相关产品从业人员、国际贸易从事者、计算机系学生等仍是主流。

微软的 Live Sync(此前叫 Mesh)并未随着 Win7 或 Essential4 而在国内变得人尽皆知,Dropbox 被墙充其量也只是在业界内部激起涟漪。对国内最广大互联网用户而言,百度、QQ、猫扑、人人宕机五分钟,那才是灾难。

即便是华X、金X这样传统老牌且实力雄厚的公司进军同步领域,目前也只是处于艰难的市场开拓期,上之上策是共同着力培养市场,培育用户习惯。等庄稼成熟了,再谋收割(当然,到时候会不会有某个狗日的公司跳出来收割,这还都是后话)。

# 本文并无贬低腾讯之意,文中提到的所有不雅用语,均来自《计算机世界》此前那篇封面专题。在此声明,我只是单纯地想引用、跟风,以及推卸责任。